文学作品阅读

恰同学少年_09、关于文化的琐思

梁晓声
总共14章(已完结

恰同学少年 精彩片段:

09、关于文化的琐思

1862年,俄国:屠格涅夫在《俄罗斯导报》发表了代表作《父与子》,副标题《新人记事》。

1863年,还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怎么办》,也有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创作《怎么办》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宣传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而被关入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单人牢房,《怎么办》是铁窗文学成果。

二十几年后,中国梁启超发表论文,呼吁当时的文学人士以小说育“新民”。

1911年12月,中华民国成立,陈独秀著文疾呼——1911年以前出生之国人当死!1911年以后之国人永生。

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问世。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1921年,鲁迅发表《阿Q正传》。

让我们将视线再投向欧洲,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的同年,雨果出版了《悲惨世界》。1874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

而在英国,比《父与子》、《悲惨世界》早三年,狄更斯晚年最重要的小说《双城记》问世——那一年是1859年。

1888年,王尔德出版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

1891年,哈代出版《苔丝》。

在德国,1883年至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将以上(当然不仅限于以上)跨国界文学现象排列在一起,从中探究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心即人性之关系,寻找文学在后文化时代亦即娱乐时代或许还有一点儿意义,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

作品简介:

同乡最铁,同僚最险,同学最纯。

憋了多年的秘密,要一股脑地讲出。

这部作品揭示了“同学聚会”的太多秘密。

作家梁晓声教给当下中国人最“成熟”的生存之道。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这是一本少年记忆里的的《郁闷的中国人》。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次同学聚会,为官的为官,经商的经商,特殊年代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同学不同的命运结局。

《梦与醉》从作家真实的梦境谈起,少年的“捡钱梦”,青年的“浪漫梦”,直到中年更现实的梦;梦与醉相通,仅有的几次醉酒经历,却给梁晓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的小学》《我的中学》《致年轻同学的信》讲述了几位老师和一些可爱的同学。

《父亲与茶》真实披露了作家的父子关系及苦涩的温馨记忆。

《知青五篇》对于近年的若干“争议”,作家梁晓声给予了严肃回应。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恰同学少年散文成长青春

恰同学少年》最热门章节:
114、答友人问213、致陆高声312、致云南某知青411、记忆的组合510、关于知青609、关于文化的琐思708、我和梁燕同志807、致年轻同学的信906、我的中学1005、我的小学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