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恰同学少年_14、答友人问

梁晓声
总共14章(已完结

恰同学少年 精彩片段:

14、答友人问

一、关于《知青》的缘起

近年来,一种社会思潮引起我密切关注,甚至也可以说产生了本能的警觉,那就是——由于当下时代弊端多多,有的方面愈演愈烈,于是不满情绪每每被利用——为“文革”翻案,为“四人帮”平反,重写“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类声音不绝于耳,某时甚至“振聋发聩”。似乎只有“请回”“伟大领袖”,中国才又有希望。

我对当下弊端自然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文革”时代的态度则是决绝的。

故常想——给我一次机会,就一次;最好是电视连续剧这种载体,让我能呈现“从前”给对从前忘却了的或一无所知的人们看,哪怕只不过呈现了一点点。

我将这当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

不能实行我就特郁闷。

并且我认为,最好是知青题材——因为“上山下乡”与“文革”相重叠,因为“知青”这个庞大群体对“文革”有切肤之痛,并且此痛与各式各样的千家万户相联系。故所以然,当山东影视中心找到我时,我心一动。但,他们会不会是一时头脑发烧呢?我要考验他们,借口忙碌,约半月后谈。

二、现实题材没有半点儿现实主义品质,那么什么性也谈不到

半月后,我与山东影视中心方面有了如下对话——

他们:我们要搞一部具有点史性、诗性,维度广阔些的电视剧。

我:若给我起码空间,我将努力达到你们的希望。

问:什么空间?

答:呈现“文革”十年极“左”危害的空间。

问:为什么要这种空间?

作品简介:

同乡最铁,同僚最险,同学最纯。

憋了多年的秘密,要一股脑地讲出。

这部作品揭示了“同学聚会”的太多秘密。

作家梁晓声教给当下中国人最“成熟”的生存之道。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这是一本少年记忆里的的《郁闷的中国人》。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次同学聚会,为官的为官,经商的经商,特殊年代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同学不同的命运结局。

《梦与醉》从作家真实的梦境谈起,少年的“捡钱梦”,青年的“浪漫梦”,直到中年更现实的梦;梦与醉相通,仅有的几次醉酒经历,却给梁晓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的小学》《我的中学》《致年轻同学的信》讲述了几位老师和一些可爱的同学。

《父亲与茶》真实披露了作家的父子关系及苦涩的温馨记忆。

《知青五篇》对于近年的若干“争议”,作家梁晓声给予了严肃回应。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恰同学少年散文成长青春

恰同学少年》最热门章节:
114、答友人问213、致陆高声312、致云南某知青411、记忆的组合510、关于知青609、关于文化的琐思708、我和梁燕同志807、致年轻同学的信906、我的中学1005、我的小学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