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恰同学少年_06、我的中学

梁晓声
总共14章(已完结

恰同学少年 精彩片段:

06、我的中学

我的中学时代,是我真正开始接受文学作品熏陶的时代。比较起来,我中学以后所读的文学作品,还抵不上我从1963年至1968年下乡前这5年内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多。

在小学五六年级,我已读过了许多长篇小说。我读的第一本中国长篇小说是《战斗的青春》;读的第一本外国长篇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在中学我慢慢知道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外国伟大作家的名字,并开始喜欢上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我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有几处引用了希腊传说中的典故,某些评论家们颇有异议,认为这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我承认我在引用时,的确有自我炫耀的心理。但说“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证明这样的评论家根本不了解中学生,起码不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中学生。

我的中学母校是哈尔滨市第二十九中学,一所普通的中学。在我的同学中,读长篇小说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男女同学,大多数在那时候就开始喜欢读长篇小说了。古今中外,凡是能弄到手的都读。一个同学借到或者买到一本好小说,会先在几个亲密的同学之间传看。传看的圈子往往无法限制,有时几乎扩大到全班。

外国一位著名的作家和一位著名的评论家之间曾经有过下面的风趣而睿智的谈话:

作家:最近我结识了一位很有天赋的评论家。

评论家:最近我结识了一位很有天赋的作家。

作家:他叫什么名字?

评论家:青年。你结识的那位有天赋的评论家叫什么名字?

作家:他的名字也叫青年。

青年永远是文学最真挚的朋友。中学时代正是人们生机勃发的青年时期。他们通过拥抱文学拥抱生活,是最容易被文学作品感动的最广大的读者群。即使现在我们进行一次相关的社会调查,肯定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在中学时代能够读到不少真正的文学作品,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母亲那时已被“铁路”解雇,在一个条件低劣的加工棉胶鞋鞋帮的小工厂工作,每月可挣三十几元钱贴补家用。

我们渴望读书。只要是为了买书,母亲给我们钱时从未犹豫过。没有钱,母亲就向邻居借。

家中没有书架,也没有摆书架的地方。母亲为我们腾出一只旧木箱,我们把买的书,包上书皮儿,看过后存放在箱子里。

作品简介:

同乡最铁,同僚最险,同学最纯。

憋了多年的秘密,要一股脑地讲出。

这部作品揭示了“同学聚会”的太多秘密。

作家梁晓声教给当下中国人最“成熟”的生存之道。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这是一本少年记忆里的的《郁闷的中国人》。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次同学聚会,为官的为官,经商的经商,特殊年代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同学不同的命运结局。

《梦与醉》从作家真实的梦境谈起,少年的“捡钱梦”,青年的“浪漫梦”,直到中年更现实的梦;梦与醉相通,仅有的几次醉酒经历,却给梁晓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的小学》《我的中学》《致年轻同学的信》讲述了几位老师和一些可爱的同学。

《父亲与茶》真实披露了作家的父子关系及苦涩的温馨记忆。

《知青五篇》对于近年的若干“争议”,作家梁晓声给予了严肃回应。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恰同学少年散文成长青春

恰同学少年》最热门章节:
114、答友人问213、致陆高声312、致云南某知青411、记忆的组合510、关于知青609、关于文化的琐思708、我和梁燕同志807、致年轻同学的信906、我的中学1005、我的小学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