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基列家书_9

玛丽莲·罗宾逊
外国小说
总共13章(已完结

基列家书 精彩片段:

9

哦,我听见他在门廊和你、和你母亲说话。你在笑,你们都在笑。这实际上是一种宽慰。对于我,他看起来永远都是一个站得离火太近的人。忍受着眼前的痛苦,知道离更大的危险只有半步之遥。就连放声大笑的时候他看起来也是这个样子,至少当他认为要对付我的时候。尽管我真诚地相信,我一直不想冒犯他。啊,我是个能力有限的人,一个老人。当我化作泥土的时候,他还是个神秘费解的活生生的人。

许多次,我走到自身理解的极限,走进一片荒凉,走上何烈山☾1☽,走到堪萨斯州。许多次,我害怕把所有的地界标留在身后,或者看起来像是这样。这一切一直属于我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夜晚与阳光,寂静与困难,在我看来永远严酷,也永远美好。我认为,这都是爱德华教给我的,也是我可敬的祖父最后一次逃进荒原时教给我的。我也许曾经幻想过,自己也是一个那样身强力壮的老人,愿意潜入到大地之中,在流逝的时光中闷燃,直到世界末日。哦,我现在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这个方面了。我现在的困惑是在另外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让我怀疑,以前是否真的迷失过方向。

然而,我必须说,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又重新瞥了一眼世界的川流不息。我们像一场梦,飞翔而去,把健忘的世界抛在身后,任其践踏、损坏、替代我们曾经珍爱的一切。这就是世界的流逝,它是那样非凡。

杰克送来些葫芦,满满一口袋。你母亲给了他些还绿着的西红柿。啊,这些晚熟的夏天丰收的果实,细长的南瓜,怪模怪样的绿皮西葫芦。每刮过一阵风,橡子都会像冰雹一样砸在屋顶上。天气依然很温暖。有一阵子蜘蛛到处织网,现在这些网被风吹得七零八落。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吃饱喝足的蜘蛛藏在枯枝败叶里正昏昏欲睡,全然忘记自己辛勤编织的网。

记得有一次,我的父亲和祖父坐在门廊下敲开黑胡桃,剥掉壳。他们俩不相互“䶗”的时候,也就是说,就像今天这样,两个人都默不作声的时候都喜欢对方陪伴。

祖父说:“夏天已经结束了,我们还没有得到救赎。”

父亲说:“这是上帝的意愿。”

又是一阵沉默。他们一直忙着敲黑胡桃,连头也没抬。他们说的是干旱已经降临,而且还要持续好几年。那是真正的灾难。我记得一阵和煦的风轻轻吹过,就像今天。没有再比剥黑胡桃更让人厌烦的事了。他们俩每年秋天都干这活儿。我母亲说,黑胡桃弄得他们身上一股家具味儿。不知道有没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她一直用胡桃木家具,当然熟悉这种气味。

你和托拜厄斯坐在门廊前面的台阶上,按大小、颜色、形状分那些葫芦,然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刻上字。有的是潜艇,有的是坦克,有的是炸弹。我想,托拜厄斯的父亲用不了几天就会再来我们家造访。现在孩子们都喜欢玩打仗。他们都在学飞机轰炸、炸弹爆炸的响声。我们小时候也玩过同样的游戏。不过是开炮,拼刺刀。

这个事实当然没有任何能给人以慰藉的东西。

世界犹如大瀑布,想一想与它一起顺流而下的都是什么,确实触目惊心。

我想起父亲有一次讲道的情形。那是他和爱德华的决裂已经传出去,他也经过一段时间反思之后的事情。他这个人从来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谈隐秘的或个人的事,最多以抽象的语言暗示点什么。可是这天早晨,他感谢上帝终于让他稍稍懂得什么是背叛;让他明白,战争结束之后,他跑到贵格会教徒那儿,留下他父亲一个人挑那副沉重的担子,对他父亲意味着什么。他讲了一件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事情。他的母亲因为病势沉重、浑身疼痛,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去教堂了。可是听说儿子远走他乡,只有丈夫在教堂讲道,坚持要去。他的姐妹们那时候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只好轮流抱着她往教堂走。那条路对于她们一定非常长。她们去晚了,因为直到早晨母亲才提出去教堂。她们急着去教堂,头发蓬乱,心里火烧火燎,而且再着急也只能轻手轻脚走路。那时,他们的母亲几乎碰都不能碰。老太太面色苍白,头发已经被剪掉。几个女儿小心翼翼,费了好大力气才给她穿上已经显得很大的裙子。讲道已经过半,她们才走进教堂,穿着家常衣服,汗流浃背,没戴帽子。大女儿艾米把妈妈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一个半大的孩子。我父亲说,正在讲道的老牧师停了下来,站在那儿看着妻子、女儿。过了一会儿才继续讲他的经文。那天他讲的是为别人受苦的奥秘。那些日子他讲的大都是这个内容。他又讲了几分钟,祈祷了几分钟,做了祝福祈祷☾2☽,然后走到妻子身边,把她抱在怀里,吻了吻她的额头,一直抱着她走回家,留下教友们过循道宗信徒长长的安息日。

“我无法描述当时感觉到的羞愧,”父亲说,“我的姐妹们对我说这件事,是因为她们担心,倘若我再跑到什么地方,母亲还会坚持到教堂。艾米对我说:‘如果你让我们迫不得已再干一次这种事,我就恨你到死!’当然,我再也不敢了。”

我的父亲在告诉他自己,也告诉家里还剩下的这几个孩子,爱德华的过错和他相比微不足道。他是对自己,也是对家里还剩下的这几个孩子说,眼下的困窘和失望有一种能力,使得困窘和失望对他而言不但变得宝贵,而且颇多教益——困顿之中似乎有一个设计好了的东西,事实上,使之成为上帝仁爱的标志。同时,也宛如一个寓言,加深了他对自身的理解。对这件事情如此诠释当然会阻止,至少不鼓励他责备爱德华的冲动。任何一个人的粗心、轻率,倘若在为上帝的精心服务中被人看到,都不能为那种愤怒开脱。

作品简介:

《基列家书》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一本。整本小说其实是年事已高的牧师约翰·埃姆斯给自己的幼子写的家书,亦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

在爱荷华州一个叫“基列”的小镇,鳏居多年的牧师埃姆斯在礼拜日的教堂里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莱拉,并在不可能生育的年纪拥有了一个儿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了向幼子解释他从哪里来,又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埃姆斯借托这封书信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身为牧师的祖父如何狂热地参与美国南方如火如荼的废奴运动,让家庭陷入分裂和绝望,并与持和平立场的儿子至死无法和解;而埃姆斯自己又如何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调和自身的悲剧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冲突。

《基列家书》是玛丽莲·罗宾逊最负盛名的作品,它用“父与子”的主题诠释了一个属于美国的悲伤的故事,隽永而平实地呈现了存在本身神秘而惊人的力量。

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如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灌输教条,那无论它的说教是关于基督教式的,还是安·兰德的世界观,都是很糟糕的。作家们似乎经常假定宗教是一种姿态,用来自欺或者欺人,但这只是偏见。——玛丽莲·罗宾逊

加尔文在什么地方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 员,上帝是观众。这个比喻总是让我感到新鲜贴切。因为它使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艺术家。上帝对我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平常意义上的道德角度做的评判。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多少了解?

罗宾逊勇气非凡,能在一个宗教通常具有消极、暴力意味的时代里,如此书写信仰。 ——《纽约时报》

《基列家书》如国家般广阔,如思想般静默,如祷告般动人,气势恢宏,举世无双。 ——《卫报》

作者:玛丽莲·罗宾逊

翻译:李尧

标签:玛丽莲·罗宾逊基列三部曲基列家书美国外国文学社会史

基列家书》最热门章节:
11121039485766758493102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