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 精彩片段:
注释
1. 文森特·凡·高(1853—1890, Vincent van Gogh),荷兰画家。父为牧师。当过店员、教师、矿区传教士等。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5年的画作《吃土豆的人》中,凡·高用朴实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画家自己曾说:“借着油灯的光线,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劳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1882年,凡·高在海牙遇到了妓女西恩,并为她画下《悲伤》,画中的西恩悲伤地将头埋在手臂和膝盖里。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视野的拓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2月,他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梦想创建一个从事绘画的自由艺术家社区,并写信给弟弟、高更,敦促朋友们加入他的行列。6月,凡·高画下了《播种者》。8月,他画下了《向日葵》系列。同时,高更决定来阿尔勒,凡·高为此租下了黄房子,并买了两张新床。在等待他的到来时,凡·高创作了《诗人的花园》系列画作用于装饰高更的房间。12月,两人的关系趋于紧张,凡·高画下了《凡·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因其强烈的反差,这两幅作品也是被后人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二。不久,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终告失败。
此后,凡·高的精神病时常发作,1889年6月他自愿住进了罗讷河口省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边景色成了这段时期他作品的主题,如《摘橄榄的人》《星夜》《麦田与收割者》。
1890年,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2. 保罗·高更(1848—1903,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法国画家。早年做过商轮海员及股票经纪人。业余习画,受到毕沙罗的影响。1883年后,开始专事绘画。1891年去南太平洋上的法国殖民地塔希提岛,描绘岛上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神话。他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的画幅具有装饰风味和东方色彩,是对印象派的自然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唯科学精神的反动。代表作有《雅各及天使》《两个塔希提妇女》《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3. 约翰·济慈(1795—1821, John Keats),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在其长诗《拉米亚》中,济慈把希腊神话同具有强烈自传性的内容融为一体,把神话人物嫁接到当代语境和现实中来,对神话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拉米亚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头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猎杀小孩闻名的蛇妖。
4. 克劳德·莫奈(1840—1926, Claude Monet),法国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印象派名称即来自当时批评家对其画作《日出印象》的嘲笑。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深受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的启发。他曾长期探索光色和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画多幅,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所突破。代表作有《睡莲》《帆船》《花园里的女人们》等。
《安提布岬风景》是莫奈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后来所有关于蔚蓝海岸的形象。
5.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Marcel Proust),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
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于1913年至1927年间。这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作者认为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全在一己的“感悟”,曾经体验过的感觉即生命的真实,所以强调对于“过去”的重建。小说着重主观心理和“潜意识”活动的描述,结构独特,体现了一种新的小说观念,对欧美现代派文学有很大影响。
6. 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 Stéphane Mal larmé),19世纪法国诗人,曾留学英国,后长期在中学任教。初期属于巴那斯派,后成为象征派代表。提倡“纯诗”论,主张用暗示和隐喻表达诗人的直觉,追求用字的新奇和语言的音乐性,如《她纯粹的指甲……》,全诗其实只有两韵,但字形分为四韵。作品充满神秘主义色彩。主要理论文章收入《彷徨集》,尚有诗篇《牧神的午后》和未完成的诗剧《爱罗狄亚德》。诗歌《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是作者为表现“绝对世界”而创作的一部“唯一的书”的片段。他对20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