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儿之劫 精彩片段:
有关劳儿的一些背景材料
在诅咒世界的毁灭、兆示大地的沉沦方面,玛格丽特·杜拉斯从不吝惜笔墨,人们不仅能看到《毁灭,她说》(一九六九年)这样意指明晰的书名,也能听到她作品中人物的妄语谵言:“让世界消亡!让世界消亡!”(《卡车》,一九七七年)早已将虚构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界限打破的女作家,在作品之外更是无时无处不在激扬着她的愤懑与厌世。一九七九年的一天,在极度消沉、濒于自绝(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正如她酒精中毒被送进医院急救一样)的边缘,她与一位打过电话来的朋友又谈到了“世界的末日”,并使用了“沉没”这个词。朋友问她:“您真的认为末日将临吗?请设想一下,一个世纪以后再没有人读您的作品了。”她马上回答:“我?我的作品会有人读的。在盖洛普民意调查上,我属于人们最后还要读的那一打作家中的一个。”
不难看出,对杜拉斯来说,写作的诱惑还是大于死亡的冲动,而对其作品在她死后是否有读者的在意更胜于“时日何丧,予及汝皆亡”似的“终极关怀”。人们无法知道她希冀传世的是哪些作品,也很少有作家像她那样懂得什么是文学时尚,但从她自己的倾向、作品本身的价值尤其是作品所提出的问题看,这里面大概至少有这部与童话《睡美人》有互文关系的经典之作,小说《劳儿之劫》,或译《劳儿的劫持》。
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从书名开始就浸透着某种隐晦和歧义。事实上,国内法语界人士尚未就书名达成一致,有的译成《洛尔·维·斯坦的迷狂》,有的译成《劳拉·维·斯坦的沉醉》。《劳儿的劫持》也是个无奈的选择。法文书名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中,定冠词le与介词de除外,只有女主人公的父姓Stein较少疑问,“施泰因”是日耳曼语系中的姓氏(书中交待劳儿的父亲原籍德国),在杜拉斯的文学世界中,它常常与犹太性相连。至于Lol V. (劳儿·瓦),那是Lola Valrie(劳拉·瓦莱里)的简写、缩写,书中女主人公在发疯后就是这样自称并这样让人称呼她的。论者一般都注意到从 Lola 到 Lol的转换中名字的西班牙性及女性特质的减损与消失,从Valrie到缩写V.的变动中真实名字的隐藏与截断。至于难以定夺的 Ravissement,它是杜拉斯有意选用的多义词,主要有“强夺、绑架、劫持”与“迷狂、狂喜、迷醉”两层意思,也与宗教的乐极升天及世俗的诱拐妇女有些关联。依杜拉斯本人的说法:“这本书应该叫做Enl vement(劫持、诱拐),之所以用Ravissement,是想保留它的歧义。”(《法兰西文学报》,一九六四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六日)然而,即便做出了“劫持”的选择,书名还是令人困惑:劳儿到底是劫持的主体还是被劫持的对象,也就是说,她是劫持者还是被人劫持?或许,这正是作者设置的诱饵,正如拉康所说“劫持者乃杜拉斯本人”,是我们读者被杜拉斯诱拐、劫持,中了魔一样被吸引到她的文本世界之中,与她的笔下人物一起经受着某种痴迷、狂乱。
至于女主人公劳儿乃至整部小说的来历,据法国符号学家让-克罗德·高概教授在《杜拉斯文本的符号学分析》中记载:“有一天[杜拉斯]去一家治疗心理脆弱患者的医院。里面的男女通常是一些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她到的那一天,是一个节庆的日子。大家在庆新年,有一个舞会。进入舞厅的时候,病人在跳舞,当然有些人病症严重得一眼就能让人看出他们是病人。在那里跳舞的其他人中有一位年轻女人面部绝对平静。她跳得如此之好,人们会误认为她一点儿病也没有。可是,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非常严重。正是看到了这么个人才使杜拉斯产生了写一部精神病人的书的灵感,后来就写出了《劳儿之劫》。”(《话语符号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劳儿之劫》一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从当时发表的一些主要书评文字中可以窥见其反响之一斑。
雅克琳·皮亚捷(《世界报》,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据书名看,应该把《劳儿之劫》当作一次着魔来接受。除此之外,该书是让人不适、令人生厌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意图何在呢?描写一例神经官能症还是把握女性在爱情痛苦的反弹上的极端显现?[……]
神经官能症、痴迷着魔、被过去的创伤纠缠不休,难道这些主题不都令人想起罗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吗?[……]但是杜拉斯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将两人之旅贯彻到底。[……]她的作品中最缺少的,便是对着魔迷狂的演绎阐发。她很快就跌落到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世界自《如歌的中板》以后越来越局限于爱的创伤。
罗贝尔·康泰(《费加罗文学报》,一九六四年五月七日):
读《劳儿之劫》,首先让人有点怀恋《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行文的完美、自如 [……]但过不久便会注意到本书中的缺陷恰是它的长处所在 [……],对话的作用只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沉默的内涵[……],那些看来叙述得很笨拙的场景是为了向我们提示某些缺失、某些空洞、甚至是某种虚无。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大概是因为这一虚无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我们也不愿意对它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女基督徒独立青年团阅读委员会:
一个知晓事物等级之所在的基督徒面对这部贫瘠的作品不可能不表示惊讶,作者的聪明和才智不足以掩盖书中内容的空乏。[……]
所有的叙述都以冷峻、客观的方式进行,自始至终没有任何道德判断介入。俨然一份临床报告。冰冷的语调为这一极其险峻的叙事添上了某种高洁的色彩,而这种高洁又通过非常古典、纯粹的语言得到强化。可是,这种对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还属于文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