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科幻之书1·窃星_星-(1955)-The Star

阿瑟·克拉克安·范德米尔杰夫·范德米尔
科幻小说
总共34章(已完结

科幻之书1·窃星 精彩片段:

星-(1955)-The Star

(英国)阿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著

王亦男——译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1917——2008)是一位被授予爵士荣誉的英国科幻作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斯里兰卡。同时,他也创作非小说类作品,以发明家的身份工作,还主持电视系列节目《阿瑟·克拉克神秘世界》()。克拉克多次获得雨果奖及星云奖项,在今天仍然拥有一大批读者粉丝。他和库布·里克联合编著了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剧本,阿瑟·克拉克奖和阿瑟·克拉克中心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前者为奖励英国最佳科幻著作小说设立,后者致力于开拓人类想象力。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克拉克就是英国星际协会成员,不只在小说中,更是通过实际行动来支持星际旅行的构想变为现实。20世纪40年代,由克拉克主持筹划的卫星通信系统,获得了富兰克林研究院斯图尔特·百龄坛奖章(1963年)。移居到斯里兰卡之前,他曾经于1946——1947年、1951——1953年两度担任英国星际学会主席。

克拉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比较乐观,尤其在表达科学能够使得星际探索变为可能的观点方面。他笔下的未来背景通常为乌托邦,先进的科技成果极大推动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科技主题贯穿和推动了其早期发表的大部分作品,不过,值得赞扬的一点是,他也可以构思出反乌托邦模式的作品。在今天,尤其在全球变暖带来资源匮乏和生存威胁的背景下,克拉克这些不太乐观的作品似乎更加贴近读者,并且保持其象征寓意。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不论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克拉克都拥有特别的能力,为硬科幻小说构想注入人类情感,使之更加贴近大众认知水平。

作为他最好的悲观主义色彩短篇之一,《星》于1955年首次发表在《科幻无限》()杂志上,并于1956年获得雨果奖。不久之后,这篇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阴阳魔界》()的假日特辑。虽然这篇小说和本选集中H. G.威尔斯的作品同名,但这两部作品并无关联。

《星》讲述的是一艘遇到外星文明遗迹的宇宙探险飞船,故事融合宗教和科学思维,很多读者把这诠释成超自然和科学经验的和谐统一。克拉克的故事影响深远,不仅来自对生活和死亡的共同探讨,也因为其无情地质问人类对于宇宙存在意义的看法——主要针对的是,人类只有借由观察和讲述周围已知的事物,才可以理解未知事物。

另外,在这篇故事中,旁白者以牧师身份指出,自己的“工作长期因为科学严谨而闻名”,然而同行的科学家们却无视他正当的科学观,一起排挤了他。“一个耶稣教徒成为天体物理学家,这令他们感到荒谬可笑,(他们)永远没法接受。”不论克拉克是否处于主观故意,故事对排挤行为进行了一定控诉,人们缺乏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事物的诚意。尤其讽刺的是,从排挤的行为可以看出,人们从经验主义角度看待事物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在看上去客观的科学探索和实验中也是如此。

这里距离梵蒂冈3000光年。曾经,我认为空间距离不会对信仰产生影响,正如我笃信天堂是昭示上帝荣耀的作品。现在,我已目睹天堂,而我的信仰则严重动摇。我凝视着舱壁,马克6代电脑之上悬挂着十字架,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开始怀疑这是否只是一个空洞的象征符号。

我还没有告诉任何人,但事实真相无法掩盖,任何人都可以解读。我们带回地球的记录里,磁带有数英里长,照片也有上千张,其他科学家也可以和我一样理解内容,不费吹灰之力。我无法容忍篡改事实的行径,这会令我昔日循规蹈矩的盛名蒙羞。

探险队成员一个个相当沮丧:我很好奇他们将怎样面对这最终讽刺般的结局。他们之中,很少人有宗教信仰,不过他们并不屑于以此为终极武器与我对抗——这场私下展开的、不含恶意但性质严肃的对抗,从地球出发一路上都在持续发酵。拥有一位耶稣教的首席天体物理学家,令他们觉得荒谬可笑:比如钱德勒博士,就永远没法接受。(为什么医学人士都是这么声名狼藉的无神论者?)我们的观测台,灯光一向很微弱,繁星得以最大程度保持光辉。有时候他在这里遇到我,会在黑暗中走上前来,站在椭圆形甲板上向外眺望,星星天堂就在我们周围缓慢移动,我们已经习惯飞船摇晃带来的眩晕感,总是在体内残留,挥之不去。

“你看,神父,”最后他会忍不住对我说,“这些星群无边无际,或许冥冥之中真有个所谓造物者。但是你凭什么相信这个所谓造物者对我们和我们可怜的小世界怀有特别的兴趣——这真令我费解。”之后没完没了的争论就此展开,从观测台透明的塑料罩望出去,漫无边际的天穹就在头顶,无数星星就默不作声地在我们身边旋转摇荡。

我认为,正是身份的矛盾性,才使得我成为队员们经常取笑和闲谈的对象。在争辩无济于事的时候,我会列举自己曾经在《天体物理学报》发表3篇论文、在《皇家天文协会月报》发表5篇论文的事实,以此来提醒他们,我的工作一直以来都以科学严谨而闻名。我们的教友人数也许现在大不如从前,但是从18世纪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为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做出远超人员数量比例的贡献。这次关于凤凰星云的考察报告会不会终结我们教会上千年的历史呢?我很担忧,其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作品简介:

*雨果奖 世界奇幻奖 英国奇幻奖大满贯编辑 安·范德米尔,电影《湮灭》原著《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作者杰夫·范德米尔联合主编;

*100位科幻大师,从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到菲利普·迪克、乔治·R.R.马丁,再到刘慈欣、韩松,巡礼人类想象力的巅峰;

*100篇殿堂级世界科幻名作,从《星》到《沙王》再到《诗云》和《你一生的故事》,类型各异,全景呈现科幻100年的发展史;

*39位中国幻想文学实力派翻译,原汁原味再现科幻经典;

*带你尽览世界科幻百年名家名作,领略最辽阔狂野的想象力光谱,绝对不容错过。——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

*每个科幻迷书架上不可或缺的收藏。——科幻作家吴岩

《100:科幻之书》共4卷,由美国资深科幻作家暨编辑范德米尔夫妇主编,收录了20世纪20个国家的100位科幻名家的100篇经典短篇科幻小说,既有对前沿科技的大胆预测,也有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终极猜想,更有对浩瀚银河和时间尽头的无畏探索。

毫不夸张地说,这很可能是一套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无可匹敌的科幻选集,是骨灰级科幻迷的饕餮盛宴,也是站在科幻文学殿堂外跃跃欲试的读者的入门之选。

《科幻之书1·窃星》本卷主要收录了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的科幻作品,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阿瑟·克拉克的《星》,菲利普·迪克的《天外的巫伯》等名家的25篇作品。

作者:阿瑟·克拉克 安·范德米尔 杰夫·范德米尔

翻译:秦鹏

标签:阿瑟·克拉克安·范德米尔杰夫·范德米尔科幻之书科幻欧美科幻短篇集

科幻之书1·窃星》最热门章节:
1额外致谢-Additional Thanks2关于与《科幻百科全书》合作的声明-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artnership3授权声明-Permissions Acknowledgements4致谢-Acknowledgements5译者简介-About the Translators6编者简介-About the Editors7最后的问题-(1956)-The Last Question8龙鼠博弈-(1955)-The Game of Rat and Dragon9祖父-(1955)-Grandpa10星-(1955)-The Star
更多『科幻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