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书1·窃星 精彩片段:
最后的问题-(1956)-The Last Question
(美国)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著
杨文捷——译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一位极为多产的硬科幻作家。他不仅是“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创始人,还与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科幻三巨头”。
阿西莫夫认为自己的作品最主要受到了H.G.威尔斯、克利福德·D.西马克以及约翰·W.坎贝尔的影响,而他自己对文学界乃至于科学界也影响深远。比如,他在1964年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预测了这个世界在2014年的样子,并提出了环境问题在未来社会的严峻性。虽然文章中没有过多涉及气候变化的问题——而是着重强调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影响——这一结论也不算错,只不过他过多强调了人口增长是气候变化的一大主因。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最负盛名的要属“基地”(Foundation)系列。此外,他的“银河帝国”(Galactic Empire)系列和“机器人”(Robot)系列作品也广为人知。“银河帝国”系列跟“基地”系列的故事背景是同一个宇宙,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基地”之前。随后,在《基地边缘》()中,他又把这段历史融进了“机器人”系列和“外世界人”(Spacer)系列故事中,形成了一段完整的“架空历史”。这样的创作手法前承考德维那·史密斯,后启罗伯特·海因莱因。他创作了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发表于1941年的社会科幻小说《日暮》在1968年被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投票选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小说”。阿西莫夫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创作了青少年科幻小说“幸运之星”(Lucky Star)系列。
“机器人三大定律”是阿西莫夫最为影响深远的学说。他提出的这一套机器人行为准则理论至今都熏陶着各种畅销小说、影视作品以及机器人学领域。
《最后的问题》于1956年首次发表于《科幻季刊》()杂志。在这篇故事中,阿西莫夫构造出了一个覆盖了全球的电脑系统和它所面临的一个关系人类存亡的问题。这是阿西莫夫最得意也最喜爱的短篇小说。
“最后的问题”第一次被提出的时候,是2061年5月21日。那时,人类文明才刚刚步入曙光乍现的新纪元。这个问题缘起于一桩价值五块钱的酒后赌注。事情是这样的——
阿列山大·奥戴和博尔特木·卢博福是“多瓦克”勤恳的管理员。这台电脑体积庞大,操纵界面纵横数公里长,机械咔嚓作响,闪烁不定。至于这冰冷的表象下到底藏着什么,他俩的理解已经是人类力所能及的极致了。至少,他们对它的结构和电路有个大致的概念,而它的规模早就决定了已没人能独自掌握所有的细节。
多瓦克会自我调节和校正。它也必须这样,因为人类能够对它进行的调节和校正远远不够快,甚至也不够好。于是,奥戴和卢博福对它的管理和维护是很浅显的。不过,任谁都只能做到这样而已。他们给它输入数据,根据它的需要编辑问题的格式,并把它输出的答案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因此,他们——还有所有像他们这样的管理员——理应可以分享多瓦克所有的荣光。
几十年来,多瓦克帮助人类设计宇宙飞船、规划飞行轨道,让人类登上了月球、火星和金星。可是,若是要去更远的地方,地球贫瘠的资源就无法保证飞船的供给了。那些长途飞行需要的能量太多,纵使地球人对煤矿和铀矿的利用越来越高效,它们的存量终究有限。
但慢慢地,随着多瓦克逐渐学会了从更基础的角度去回答艰深的问题之后,终于,在2061年5月14日,理论变成了现实。
太阳的能量被储存和转换后,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直接供能。所有的煤电站和核电站都被弃用,开关一拨,地球的能源需求便直接连上了一个直径为一英里、位于地球和月球中间的小型空间能源站上。太阳能通过肉眼不能见的光束支撑起了整个地球的运转。
这一创举惊天动地,虽已过去了七天,它引起的轰动却依然没有平息。奥戴和卢博福忙于参加各种发布会,好不容易才得空一起躲到了一个僻静的地下仓库,多瓦克庞大的躯干在这里露出了一部分。它此时正处于半休眠状态,在舒缓的咔嚓声中懒洋洋地整理数据。他们明白,忙了这么久,多瓦克也该休假了,他俩原本也无意打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