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书1·窃星 精彩片段:
龙鼠博弈-(1955)-The Game of Rat and Dragon
(美)考德维那·史密斯 Cordwainer Smith——著
刘冉——译
考德维那·史密斯(1913——1966),真名保罗·麦隆·安东尼·林巴格(Paul Myron Anthony Linebarger),一位十分独特的美国作家。他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成长于日本、中国、法国和德国。他的父亲保罗·麦隆·温特沃斯·林巴格为1911年的中国革命提供了经济援助,并曾担任孙中山的法律顾问(孙中山是小林巴格的教父)。孙中山为小林巴格起了个中国名字叫“林白乐☾1☽”,意为“发出炽热白光的极乐森林”。后来,他成为了蒋介石的知己,也曾在中国和远东地区多次当过士兵、外交官和特工等。他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并撰写了《心理战》()一书;该书至今仍被视为该领域内的权威著作。林白乐著有一本长篇科幻小说《诺大利亚》();他用其他笔名(如,菲利克斯·C.弗里斯特)写了三本主流小说:《利亚》()、《卡罗拉》()以及《原斯克》()。其中《利亚》和《卡罗拉》的主角都是女性,常被人拿来与让-保罗·萨特的作品相比较。
如今,林白乐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短篇科幻小说。他于1950年在《幻想之书》()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扫描者的徒劳生活》(),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才开始发表更多作品;这一部分要归功于弗雷德里克·波尔的鼓励。他的大部分科幻小说都写于1955到1966年间。不过,林白乐其实从童年时就开始撰写科幻小说,包括一本对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拙劣仿作,题为《未来之书》(),以及其他基于中国民间传说的作品。他15岁时就在高中的学生军训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故事《81-Q号战争》()。他在20世纪30到40年代撰写的许多其他故事仅收录在一本红色皮革封面的笔记本里,由他的女儿保管,从未送出发表。他的两本奇幻小说《阿劳达·达尔马》()和《弓箭手与深渊》()于20世纪40年代投稿给了《未知》,1961年又寄给了朱迪斯·梅里尔,但都遭到拒稿。1945年,在五角大楼办公室工作时,林白乐写出了《扫描者的徒劳生活》。
《龙鼠博弈》最早于1955年发表在《银河科幻》杂志上。这个故事有两个主题:空间旅行和心灵感应。为了获得高速飞行的能力,人类与拥有心灵感应能力的猫组成搭档,通过心灵感应来保护其他人免受太空深处龙的伤害。这个故事被视为最早设定在“工具性宇宙”中的作品。林白乐的许多出色作品都提及了“人类的工具性”:在遥远的未来,它跨越浩瀚星海控制着人类,试图复兴古代文化,用来“重新发现人类”。
约翰·J.皮尔斯为《重新发现人类:考德维那·史密斯短篇科幻小说全集》(, 1993)撰写的介绍广受好评,他在其中说道:“根本不可能将史密斯的作品干净利落地分类来吸引读者或评论家。它不是硬科幻,不是军事科幻,不是社会学科幻,不是讽刺,不是超现实,也不是后现代。然而,对那些多年来爱上他作品的读者来说,它是有史以来最有力的科幻小说之一。”
史密斯的作品受到了阿尔弗雷德·雅里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影响。
只有伙伴才能打赢这场最致命的战争——除非自己垮掉,伙伴关系才会垮掉!
牌桌
光爆真是一种见鬼的谋生手段。安德希尔关上身后的门,一肚子火气。如果别人根本不尊重你的工作,那么穿上制服摆出一副战士的派头也没什么意义。
他坐进椅子,把头盔摘了下来,脑袋后仰搁在头枕上。在等待光器热起来的时候,他想起了外面走廊里的女孩。刚才,她瞟了一眼光器,然后给了他一个轻蔑的眼神。
“喵。”她只说了这一句。但这让他心如刀绞。
她觉得他是什么?傻瓜、闲汉,还是穿着制服的无足轻重的家伙?难道她不知道每次光爆半小时之后,他都得在医院休整至少两个月?
此刻,光器热起来了。他能感觉到太空围绕在身边,仿佛自己身处无边无际的深空之中;那是一个空荡荡的立方体。在虚空之外,他能感觉到太空自身那空洞而令人疼痛的恐惧,感觉到当自己的头脑碰到惰性暗尘之时产生的可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