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精彩片段:
第五章 乱世热血独怆然
天启七年(1627)九月底,明熹宗驾崩。皇帝登基驾崩,臣民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本是常态,但因为天启一朝腐败的程度,历朝历代少有能及者,所以熹宗的驾崩势必引起很大的反响。万历四十八年(1620),熹宗的父亲光宗即位不足一月,便遭人毒死,廷臣仓促拥立未满十五岁的熹宗登基,以免后宫妃嫔与阉官联手摄政。但是廷臣错估局势,阉官魏忠贤入宫三十载,善于玩弄宫廷权谋,深受新太后与乳母所信赖,而少年熹宗也对魏忠贤宠信有加。☾1☽
年少的熹宗喜欢做木工,也乐得放手让魏忠贤处理朝政,自己则流连作坊,就连朝廷老臣也无缘见龙颜,只得听任魏忠贤及手下爪牙决断国事。等到魏忠贤掌握朝廷、宫中府库之后,就指派亲信阉官到各富庶省城任职,搜刮税银,毕集于户部。此时国库支绌,叛乱四起,西北蒙古各部蠢蠢欲动,东北关外又有满族铁骑窥伺,但朝廷官兵却是钱粮俱缺。雪上加霜的是,朝廷政治黑暗,造成北疆戍边良将死的死、含冤的含冤。满人更是有恃无恐,于天启六年(1626)加强攻势,这从满族筹划全面兴兵入关便可看出。
熹宗在位期间,魏忠贤的党羽势如中天,东厂锦衣卫的耳目遍布京城,官员若是有胆批评其个人或政策,就算是国之重臣,魏忠贤也能教他死在朝廷之上。最有名的案子发生在天启五年(1625),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六名大臣遭到逮捕拷打。这六名大臣都有功名,其中又以杨涟为首。杨涟本为御史大夫,大胆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于是遭到丑诋纳贿,在牢中被活活打死。其他五位大臣也被屈打逼供,惨死狱中。但竟然有官员阿谀奉承,极尽献媚之能事。譬如浙江巡抚在天启六年(1626)上疏,祈请在西湖湖畔为魏忠贤建生祠。朝廷准奏,结果各省官员争相效尤。要等到熹宗于天启七年(1627)宾天,魏忠贤才告失势。因为熹宗的五个儿子都早夭,于是就由其弟继承帝位,是为思宗。这年十二月,思宗将魏忠贤免职之后,旋即下诏逮捕魏忠贤。魏忠贤不想让他加诸别人身上的手段还诸己身,于是自缢身亡。新帝行事果决明快,时局气象似乎焕然一新。
如此惊天动地的消息总是传得很快;张岱也受其影响,于是决心写一部详细的明朝史。说来也很巧,熹宗驾崩之时,张岱刚好完成他第一部著作。此书乃是古人事迹之合集,由张岱广搜正史、博采野史,上起西周,下至蒙元。张岱最后整理出将近四百则,亲手仔细抄录。此书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开始编纂,当时张岱刚成婚不久,初刊题为《古今义烈传》,搜罗历来良将、硕儒、廉吏、明君,但出身卑微之人,如商贾、僧人、乞丐,也厕身其间。每个人物都立有小传,后置赞语。各篇都会将作者与读者相连。张岱继续解释著述动机,并提到宋代诗人苏东坡,东坡曾说:“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张岱引述苏东坡的话:“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余为之酣适。”所以对张岱而言:“使得同志如余者,快读一过,为之眦裂,犹余眦裂;为之抚掌,犹余抚掌。”☾2☽
张岱希望写史,这个想法源自他展读历代节义之士的事迹,心头总觉热血慷慨,就如“肉视虎狼,冰顾汤镬,余读书至此,每为之颊赤耳热,眦裂发指,如羁人寒起,战栗无措;如病夫酸嚏,泪汗交流”。☾3☽
这类激奋张岱心志之士在古代可谓处处可见。他们生来便喜冒险患难,一眼就能认出同道之人:“天下有绝不相干之事,一念愤激握拳攘臂,揽若同仇。虽在路人,遂欲与之同日死者。”典范虽在夙昔,但却有益吾人理解今日的局势:“余见此辈,心甚壮之,故每涉览所至,凡见义士侠徒,感触时事。”时局愈是危厄,良方愈是难觅,事件的发展似乎也愈激荡人心:“何者?天下事不痛则不快,不痛极则不快极。”所以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猛药才是良方:“强弩溃痈,利锥拔刺,鲠闷臃肿,横决无余。立地一刀,郁积尽化,人间天上,何快如之!”
张岱还谈了《古今义烈传》的治史方法,他把要写的人分为几类。☾4☽有两种人值得称颂,其行动遽然而发,慨然无我。第一种人“慷慨赴义,必于仓皇急遽之交,生死呼吸之际,感触时事,卒然迸裂,如电光江涛,不可遏灭”。另有一种人的卓然气节与这种人相关,“乃有为国捐躯,至死不悔,是盖纯任愤烈,非谓当然而然也”。果敢行动背后的力量勃然而发,令张岱动容,而这正是为什么他不想写荆轲之流、为“恩结”赴死的剑客,不写“君臣之分,莫逃天壤,而有死无他”的大臣。张岱也不写不值为之而死、或是出于“积处所成,非义愤所激”而死的人。
张岱在最后一段笔锋一转,出言有可能招来横祸:“故凡豺狼当道,请剑无门,虽能以一身挫其锋,以片言折其角者,并收列之,盖欲以空言存斧铖,不欲以成败论英雄也。”如果张岱所提以前的议题与当前时事相关,就算有人说他信口雌黄、没有根据,他也不会将之删去,因为他希望他的文字能够彰显仁义道德。张岱在此的典范应是史家董狐,孔子赞其为人耿直及行事力求真相的作风。张岱最后以嘲讽的口吻作结,说即使马、犬、鸟、猴也有懿行传之于世,譬如救骑马之人于溺水之中,或示警贼之将至,他也会予以适当的记载:“余特署之于简,以愧世人之不知猴马者。”☾5☽
从崇祯元年(1628)到二年,张岱多半忙着安排《古今义烈传》的刊刻印行,并邀友人、当地文人作序。结果好评如潮,还有人把张岱的成就与汉代史家司马迁相比。这年(崇祯二年)秋天,张岱启程北上探望父亲。这些赞誉犹在耳际,也不免有溢美之嫌,但无疑让张岱更坚定撰写巨著的计划:一部上起1368年明朝启建、历经十五位皇帝,迄于熹宗驾崩的书。为求谨慎,张岱至此搁笔,不对思宗快刀斩乱麻、铲除魏忠贤之事妄下臧否。
张岱看出魏忠贤的故事蕴涵戏剧张力,甚至在事件爆发之初,似乎就已着手以魏忠贤一生起落为题材来写一出戏。魏忠贤垮台过了一年多之后,《冰山》在绍兴公开表演,反应十分热烈。☾6☽张岱说戏台前挤满围观人群,门外的广场也全都是人:群众对勇敢的御史大夫杨涟☾7☽深表认同,当扮演杨涟的演员亮相唱出“某杨涟”时,在场观众开始高呼“杨涟!杨涟!”据张岱所说,乃“声达外,如潮涌”。另外还有城中劳役颜佩韦☾8☽,击杀依附魏忠贤的当地贪官,他一登场,群众也是“嘄呼跳蹴,汹汹崩屋”。
崇祯四年(1631),张岱二度北上山东,这回他带着戏班,为父亲献演《冰山》。☾9☽当时看戏的人里头有不少在崇祯初年后在京为官,他们把亲身经历告诉张岱,张岱也将之写入戏中。张岱说,加入亲历之人所提供的材料之后,《冰山》一剧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张岱面对魏忠贤的罪孽,道德立场显然相当坚定,但对于其他人的过失,只要他们谨守《古今义烈传》颂扬的宗旨,张岱也就不予深究,对自家族人怪异的金钱和政治做法尤其如此。张岱写了一系列先祖传略,用语看似坦率,实则颇经过一番斟酌。譬如高祖张天复一生的失败,照张岱的推想,原因在于他无法顺应西南边疆的运作方式。张天复出任云南要职,却发现自己身陷当地官场与叛乱。云南实际是由沐氏把持,他也愿意出巨金贿赂张天复,以继续把持云南。张天复只消收下巨金,与沐氏分享平叛功劳即可。但是张天复以顾全廉节为由,严辞不受,结果他钱财功劳两失。沐氏用这笔钱买通其他官员,找人抨击张天复处置不当,然后再上疏弹劾张天复。后来因为天复之子文恭放下学业,急奔云南,设法对簿公堂,张天复才死里逃生,获得缓刑——即便如此,张天复也已元气大伤,前途全毁。☾10☽
曾祖张文恭虽然考场得意,却是仕途坎坷,只因他不愿逢迎当道,从俗向批阅试卷的座师献媚。隆庆三年(1571),张文恭中状元,拔擢他的主考官是最有权势的大学士,张文恭却不屑这入列大学士门生的天赐良机,坚称他乃出于罗康洲门下——张文恭筑室龙山时,罗康洲也在此共读。☾11☽根据张岱的说法,有人在这位大学士面前提到张文恭,他只说了一句:“是子病狂矣!”张文恭回应之道就是当大学士生病时,不愿跟着趋炎附势之徒去问候,大学士的族人去世时,也一概不去吊祭。张文恭宁可辞官返乡,编修《绍兴府志》。张岱写道,曾祖张文恭“光明磊落,直以天下为己任。人且望其为救时宰相,而惜惟天下不造,乃不慭遗一老也”。
祖父张汝霖似乎也是同样不识时务,把心思都放在读书上头——或许他有心克绍箕裘,也想得意科场,所以完全不管家产的经营。☾12☽虽然张岱的叙述简练,措辞老套,不过从字里行间,还是能见到张汝霖当年苦读的生活细节:“文恭捐馆(万历十六年),家难渐至。县官修旧隙,鱼肉人。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田产居积,多为人豪夺,不敢阻,直听之而已。”或许张汝霖很聪明,知道若要金榜题名,就得远离红尘俗事——但也因他不涉庶务,导致家产为人所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