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精彩片段:
第四章 浪迹天涯绝尘寰
张岱在三十岁出头时,终于决定离开他熟悉的安逸江南,前往陌生的华北,此时他已结婚,母亲与祖父也都已谢世。或许张岱感受到宽广世界的召唤,但是触动他北行的似乎是父亲张耀芳终于中了举人。这当然称不上功成名就,但这也让五十三岁的张耀芳在天启七年(1627)以副榜贡谒选,并以“司右长史”之衔,在鲁南兖州的鲁王府当差做个小官。明朝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直系男性血亲才能领有封地,不过官位可授予外人。崇祯二年(1629)秋,张岱曾赴兖州为父亲祝寿。
张耀芳在鲁王府的处境颇为尴尬:多年来,鲁王封地的世袭并不顺利,或是世子早夭,或是无子嗣,以致隔代袭位,或由弟弟袭封。鲁献王是侧室幼子,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袭封为王,崇祯九年(1636)薨,身后无子嗣。张耀芳与鲁献王甚为投缘,据张岱所言,因为鲁献王“好神仙,先子精引导,君臣道合,召对宣室,必夜分始出。自世子郡王以至诸大夫国人,俱向长史庭执经问业,户屦常满”。但是鲁献王的方式有时难以参透,譬如鲁献王“尝取松肘一节,抱与同卧,久则滑泽酣酡似有血气”。☾1☽
张岱有了绍兴的经验,对自己鉴赏灯的功力很有信心,但是以他这次所写到崇祯二年(1629)的出游,他在兖州所见的奢华超乎他的想象与经验所及。鲁王府殿前广场竖起八座木架,每座木架罩以珠帘,高二丈。每一珠帘分别镶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晶映通明。在珠帘围成的圆形剧场内有以蜡、树脂做成的动物——狮、象、骆驼——有人藏于其中,以车轮操作,雁雁而行,还有人作蛮夷战士装扮,骑在动物上,手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等,饰有闪烁花朵,有如野马飞驰、黄蜂出窠。鲁王府南殿门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让张岱为之动容的不只是这惊人的景观——因为他很清楚表面的壮丽可能会流于粗鄙——而是到了最后,这浓密的焰火已近于他梦寐以求之物:一种完美的形式,完全打破掉人的基本期待与平衡感。
张岱写到这种感受:“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这仿佛“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2☽
万历四十一年(1613),张岱前往鲁王府探望父亲,顺道游访泰山。☾3☽泰山的历史悠久,佛教寺庙林立,名声不凡;上山的路上,香客络绎不绝,张岱估计平日就有八九千人,春季最多会有两万人。人说登泰山观天下,乃是人生难有的经验。但是张岱却发现进香朝圣,片刻不得清静,因为处处有各色货郎叫卖。山东省从香客身上赚了不少钱,这是相当可观的来源:张岱说“山税”每人一钱二分,每日涌进几千香客,每年岁入轻易就有二三十万银两。这笔岁入由省城官吏与本地三处王府均分。在前往峰顶入口的山脚下有许多客栈,六名牙家(负责旅游规划)驻在客栈内,照料每个香客的各类需要。
张岱还没进客栈,就看到外头有优人寓所、驴马槽房、妓馆。☾4☽山脚下的寺庙,周围有开阔的空地,各式卖艺的人在此竞相吸引香客的目光:货郎扇客错杂其间,叫卖小玩意儿以招徕女子、小孩,夹杂讴唱锣鼓喧嚣之声,另外还可见到摔跤、蹴踘、走解、说书、斗鸡和戏台表演。
住客栈的人须纳例银三钱八分,额外花销另计。客栈供餐三种,丰盛有别☾5☽:上山前有早餐,攻顶途中有中餐,香客平安返归客栈则有“席贺”。上山前,膳食是素餐,上山途中则备有水果、核仁、素酒。而豪奢的席贺最费周章,有十道菜、糖饼。席贺也有等级之分,依席位人数、表演而定:上等席贺,每位香客有专席,欣赏弹唱演戏;中等席贺,两人一席;下等席贺,三四人同席,弹唱、不演戏。狎妓则另外计费。☾6☽
张岱上山的那天清晨下着雨。这时牙家已雇好轿子、轿夫,轿夫把张岱抬起,以皮条把樏杠(竿)拴在肩上,走在陡峭的小径上。沿途皆是乞丐,而牙家早已备妥钱银,上头铸有“阿弥陀佛”字样,以打发乞丐。用来施舍的钱银已经算在住店例银之内了。☾7☽
上山路途遥远,张岱从客栈到山顶这段路可说是“天时为之七变”,让他大感意外。启程时大雨滂沱,抵红门时云层密布;至朝阳洞日出,到御帐岩又阴曀;至一天门刮大风,到三天门起云雾,登顶封台时已见雪冰。张岱写道,“天且不自知,而况于人乎?”☾8☽
张岱的手脚此时已经冻僵,牙家把他带到一栋简陋的小土房,升起小火让他取暖。等到他身体暖和,离开土房时,浓雾又起,视线蒙眬,只能摸索前行,“手先于趾”,终于抵达山顶供奉护山神“元君”的碧霞宫。☾9☽殿内有三座元君像,都不算大,但是相传非常灵验。左手边的神管生育,右手边的神管治疗眼疾。中间的神像座前悬挂了一枚金币,只要是想得到各种福报的人,都可向他祈求。香客把铜钱或小银锭自栅栏之外朝金币投掷,若能投中,则更受保佑。结果神像四周地上堆满供奉。有些香客会以白银谢神:求子得子者,将白银制成小儿状;欲重见光明者,以眼睛状白银酬之。另外还以绸帛、金珠、宝石,甚至膝裤、珠鞋之类供奉佛像。山脚有军营驻扎,每晚皆派兵巡视碧霞宫,守护供奉。☾10☽每隔一段时日,便清点香油供奉出售,以贴补山税之不足。
张岱希望云雾散去,得识泰山面目,但是牙家、舆人(轿夫)坚持务必在变天之前下山。张岱劝他们不动,只得屈从,因为他实在也看不清路,又无处投宿。但是下山的过程把张岱吓得魂飞魄散:“舆人掖之竟登舆,从南天门急下,股速如溜,疑是空堕。余意一失足则齑粉矣,第合眼据舆上作齑粉观想,常忆梦中有此境界,从空振落,冷汗一身时也。”☾11☽
回到客栈之后,牙家备妥“朝山归”筵席,搬演戏剧,酌酒相贺。☾12☽张岱完成朝圣,牙家也很欢喜:名利双收,香客有好视力、又得子嗣,夫复何求?但是这趟朝圣让张岱失望,筵席吃起来也觉得无味。张岱见夜空清爽,繁星明朗,便想次日再登一次泰山。天刚亮,张岱把这想法告诉牙家,结果遭到拒绝:没有人再登一次泰山的,这会招来灾厄。张岱决定自己想办法,费了一番工夫才找到愿意载他上山的山樏,知道他昨日上过山顶的当地人对他无不指指点点,笑他愚蠢。但是这趟上山实在值得,天候清朗,景致壮丽。这回张岱也有时间到泰山上的其他寺庙看看,一窥佛经、四书碑文;而且因为天气放晴,看得更清楚,他才惊觉昨天在一片浓雾中下山有多么危险。
张岱这次登泰山的经验并不算正面。有两件事尤其让他悻悻然:一是登顶途中乞丐随处可见,进香朝圣之旅摆脱不了铜臭味。另外就是香客随意刻字于崖石,或立碑于寺庙。有些香客把前人雅致的刻文磨去,在原处刻上并不高明的字,有些则是咬文嚼字,抒发陈腔滥调。“万代瞻仰”、“万古流芳”是两个张岱尤其不以为然的例子。张岱认为乞丐与其间的进香者,“无处不作践泰山清净土,则知天下名利人之作践世界也与此正等”。☾13☽
这类对宗教(以及圣地)事物的意义抱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在张岱的文字中多所映照。以激发历史幽情与象征意义而言,少有其他地方比得上曲阜孔庙,但是张岱对孔庙却毫无景仰之意。张岱在崇祯二年(1629)访孔庙,还得付钱才能进去,而且孔庙处处是失当突兀的标语,用来引导不明就里的游客。但张岱似乎相信他抚摸轻拍的老桧真的是孔子亲手种植的:“摩其干,滑泽坚润,纹皆左纽,扣之作金石声。”张岱也注意到,为防宵小窃取,祭坛上所用礼器都已钉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