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二、宏图大志
7.初征淮南
柴荣决心实施他的“先南后北”战略,调集了举国之力,精心准备之后,发动了征南唐的战争。尽管后周没有一举灭掉南唐,但已经把势力范围拓展到了长江一线。
柴荣作为后周二世皇帝,和后晋二世皇帝石重贵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军旅出身,登基时具有相似的年龄,继承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底儿,没有皇位的内部竞争对手威胁,两人都想振兴中原有所作为。可是两人在战略视野及执政能力上的差距却是天壤之别。石重贵一开始就盯上了当世最强大的契丹,并不惜撕破和契丹友好的关系,主动攻击,以卵击石,最后国破身辱,成为五代时期结局最惨的皇帝之一。尽管契丹和后周敌对,尽管契丹在辽穆宗继位后一度走下坡路,但柴荣明白契丹仍然是当世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柴荣并没有把收服燕云十六州作为首要使命,更没有将此作为思想包袱背在身上。柴荣审时度势,综合权衡,向软柿子下了手,这个软柿子就是淮南的南唐。
淮南是什么情况呢?为何成了南唐?
吴国执政徐知诰把持吴国朝政十多年之后,总想篡位杨溥取而代之。可是杨溥谦让谨慎,徐知诰迟迟找不到借口动手。后来徐知诰一天天变老,终于忍不下去了,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治把戏,通过文斗取得了吴国的政权。由于徐知诰原本姓李,他为了“光宗耀祖”,就扯虎皮拉大旗,借用冒用篡用利用了李世民建立的李唐帝国国号,并煞有介事地自称李世民的后裔。徐知诰比郭威稍谦虚一些,只是和几百年前的李世民攀亲戚。郭威直接和几千年前西周王室攀了亲戚。
徐知诰野心不大,也不好战,与左邻右舍保持着和平共处的关系,只想在淮南这块土地上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还算得上是一位体恤民情,爱惜民力的皇帝。后来徐知诰迷恋炼丹,结果吃药多了中毒身亡。徐知诰在位七年,临死将南唐皇位传给了长子李璟。李璟原名李璟通,徐知诰称帝后给李璟通更名为李璟。
公元943年,李璟继位。这一年年初还有几个政权换了皇帝。中原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儿子石重贵继位。南汉皇帝刘玢被四弟刘洪熙暗杀,刘洪熙篡位。前一年吴越国的钱传瓘被精神分裂症夺去生命,儿子钱弘佐刚刚即位一年。
李璟继位之后,在父皇徐知诰(李昇)灵柩之前和几个弟弟盟誓,唐国帝位传承实行“兄终弟及”制度。这个盟约安抚了几个手握实权的王子,消除了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稳定了李璟的统治。李璟在位期间,正赶上中原狼烟四起,战乱频仍,后晋和契丹打仗被灭国,后汉受河中三藩搅乱,中原乱得一团糟。李璟割据淮南,小日子过得不错。后来楚国内乱,马氏兄弟自相残杀,为李璟出兵夺取楚国大片土地创造了机会。
南唐的国土迅速拓展,东到衢州、婺州,南到五岭,西至湖湘,北据淮河,统辖三十余州,地方广袤数千里,是当世辖区最大的独立王国。难怪李璟总觉得自己能力强,大有光复李唐帝国,统一天下的冲动。南唐一会儿和契丹结盟,一会儿和后蜀结盟,一会儿又和北汉结盟,一会儿支持李守贞,一会儿又支持慕容彦超,总想着打到中原去。可大多数情况下,雷声大雨点小,咋呼咋呼了事。
南唐皇帝李璟性格柔和宽厚,喜欢研究诗词文章,不太勤于政务,重用了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等人,这些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吴人谓之“五鬼”。李璟在位第十一年,都城金陵失火。这把大火演变成了漫天火灾,气势汹汹,烈焰腾腾,足足烧了一个多月才熄灭。金陵城历经徐温、徐知诰几十年修建扩建改建,已经是江南的一座繁华名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军事基地。这把大火把金陵城付之一炬,遍地焦土废墟,简直成了一个巨大的焚化垃圾场。这样一场都城火灾对南唐朝野都是个沉重的打击,搞得上上下下心情低落情绪郁闷,疑神疑鬼地以为触犯了什么天忌,遭了天谴。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金陵大火第二年,淮南农业绝收,粮食绝产,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老百姓饿死的比比皆是,尸横遍野,瘟疫传播,一番人间地狱惨状。这一年是公元954年。
公元955年十一月初一。
天寒地冻。
河川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