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三、江山一统
3.那一场惊心动魄的事
“皇袍加身”的模式并不新鲜,但赵匡胤陈桥兵变可以成功,的确有着耐人寻味的决定因素。
公元959年七月,七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成为后周帝国的第三任皇帝。
新皇帝柴宗训自然缺乏理政能力,军国大事都由范质、魏仁浦等人决断。
新君新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干部,首先被调整的是手握军队大权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将邢州节度使王仁镐调任襄州节度使,晋封开国公;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调任陕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将右羽林统军、检校太保李继勋外放为邢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将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调任沧州节度使;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升任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兼陈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尉;将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升任为夔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将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令铎升任为遂州节度使,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将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外放扬州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仍然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将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训调到洛阳改任河南尹,兼西京留守,加封检校太师、兼侍中;将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调为郓州节度使,仍兼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将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驸马都尉张永德调任许州节度使,晋封开国公;将赵匡胤改任为宋州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晋封开国侯;将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调任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仍兼殿前副都点检,晋封开国伯;将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调任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仍兼殿前都指挥使。还有其他人也一一不漏地进行了加官晋爵、换地调整。
以上这一长串的名字中,将会有很多人会成为历史风云人物,在后文书中我们再述。
调完武将,又调整了文官,主要是加封官爵。守司徒、同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加封开府规制比照三司标准,晋封萧国公;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加封右仆射,晋封开国公;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仁浦兼任刑部尚书,仍兼枢密使;检校太傅、右骁卫上将军吴延祚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加封验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加封检校太傅。养病在家的李穀加封享受三司使规格、晋封赵国公。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窦仪为兵部侍郎;把兵部尚书张昭晋封舒国公。
加官晋爵名义上是表达新皇帝的优待,实际还有一个目的是调整权力分配,将他们特别是手握军权的武将大换防,防止尾大不掉。
冬季几个月没什么事,主要是按照冗长繁复的程序安葬周世宗柴荣。柴荣并没有像郭威那样留下后事从简之类的遗言,也没给幼小的儿子留下锦囊妙计或者祖训。周帝国为柴荣的丧事很是大操大办了一把。
公元960年春节刚过,河北战报驰来,河东北汉国与辽国联军大举南下,乘虚兵伐中原。
后周帝国毫不怠慢,调兵遣将北伐迎敌。这次挂帅出征的,既不是后周头号大将李重进,也不是二号大将张永德,更不是三号大将韩通,而是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赵匡胤以战功早已晋级后周大将第一梯队,与其他人相比毫不逊色,只是在职级上还不是头把金交椅。现在头号大将李重进外派淮南,二号大将张永德远离禁卫,那只有殿前禁军总统领赵匡胤责无旁贷奉命出师了,而侍卫亲军的实际领导人韩通则留守京师。
赵匡胤率领后周帝国的军队,冒着寒冷的早春北风,出师北伐。这次北伐的先锋官是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他率先头部队第一批出发,随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周军浩浩荡荡从汴梁封丘门出城,走到城北陈桥驿的时候,天色已晚。几路大军住下来休息。陈桥驿是一个很大的官方驿站,一般情况以接待驻军为主。十几年前,晋末帝石重贵战败灭国,被契丹掳掠押往东北,辞别京师开封之时,就曾夜宿陈桥驿。晋国上将军杜重威投降契丹,其十万大军被耶律德光安置在陈桥驿,差点被耶律德光全部屠杀。
大军住宿陈桥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