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_二、宏图大志 10.病龙台

奎文阁
中国历史
总共22章(已完结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二、宏图大志

10.病龙台

柴荣未费吹灰之力收服了被辽国占去的三关,豪情万丈之余,他打算一举攻破幽州。可是,年纪轻轻的周世宗却病倒在了前线,而且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征服南唐之后,柴荣将目光投向了四川。在上一次的伐蜀战争中,柴荣已经掂量出小孟皇帝的份量。他知道后蜀也是一个比较软的柿子,可以捏一捏,没什么太大风险,不会被扎伤。此时湖北武昌的高保融见风使舵,从中极力撮合,力捧大周帝国的威风,积极劝说小孟皇帝向大周帝国臣服。可是小孟皇帝觉得柴荣看不起他,上次他给柴荣写信表达和平共处的意思时,柴荣没搭理他。小孟皇帝觉得很没面子,也不相信蜀道艰险的四川能被周军轻易攻破。所以,小孟皇帝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备战,分兵把守水陆交通要道,派人密切打探周军动向。

柴荣看蜀国不肯轻易臣服,于是决心武力伐蜀。

公元958年十月,后周帝国派出大将户部侍郎高防为水陆制置使,以宋延渥率水军巡防长江,高保融进逼三峡。

一场会战正在酝酿。

伐蜀阴云密布。

就在柴荣调集力量,准备从长江水陆和西北陆路发动伐蜀战争的时候,北方辽国的进犯打乱了他的伐蜀计划。

在柴荣连年南征的时候,北方的辽国和北汉时不时地趁火打劫。虽然南唐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和辽国结盟,虽然辽国皇帝荒淫废政,没有发动对中原的大规模战争。可是北汉和辽国时不时地派小股部队南侵,给后周的北方边境也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大家要问了,此时镇守后周帝国北部边防的人是谁?是宿将郭崇威。这些年,郭崇威一直镇守成德,看守着中原的北大门。郭崇威已经在我们的故事中消失了好几年,原来是在这里肩负重任。

自后晋以来,几朝弱势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武实力派权臣的制约,主弱臣强的局面沿袭已久,已经成为中原政治中的顽疾。几任皇帝试图破解这个死结,要么以失败告终,导致社稷倾覆,江山易主;要么姑息迁就凑合敷衍,付出了沉重代价。柴荣自从登基以来,为了摆脱受制于权臣的被动局面,恢复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确立皇帝的权威,他对官员实行了大洗牌。

柴荣以一个新皇帝的身份大幅度调整干部,其困难是巨大的,不仅官员中派系林立盘根错节,而且很多官员实力雄厚。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这些官员会奋力反击,给新皇帝出难题,处处作梗,甚至会推翻皇帝另立新君。

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柴荣采取了很多策略,逐步实现了他掌控朝局的目的。首先是借助高平之战,斩杀大将樊爱能和何徽等三十多人,震慑将校。继而整肃部队,淘汰劣质兵员,选拔骁勇忠诚士卒,在军队中树立威信。此后,柴荣重用的人大多是新发现新提拔的年轻人,例如皇亲李重进、张永德,新秀赵匡胤、韩令坤、王审琦,降将王环、许廷谓等人。对于老将符彦卿、安审琦、药元福,则不再让他们领兵作战。即使先帝郭威留下来的亲信将领,如郭崇威等人,柴荣也不给他们冲锋陷阵杀敌立功打大仗的机会。文官之中,也不例外,柴荣对王朴、王溥、张美、魏仁浦等人大加提拔,甚至为了鉴拔人才,柴荣打破学历、出身品、级等硬杠杠,经常从最底层选拔官员。通过培植新人,柴荣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和励精图治的文官。

柴荣通过大换血、稀释调和、优胜劣汰、调任换防等手段,整顿了官僚系统,加强了皇权统治,提高了皇帝的控制力。

作品简介:

奎文阁先生再出解史力作,讲述盛唐隆宋之间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将一段历史大变局壮观呈现。

本书纵横捭阖,在大背景下讲述重大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大变局中拷问人物决择,解析了人性在道德利益与生死之间的游走和坚守。千回百转的故事情节,刺激人的每一根神经;跌宕浮沉的人物命运,使人禁不住扼腕唏嘘;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令读者玩味不绝;生动深刻的说理论道,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让我们跟随作者独特的笔调,一起走进那个精彩纷呈的年代吧。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第五部《力挽狂澜》讲述了:

天下大乱,诸侯互不服气。没有理想只有私利的霸业只能是军阀割据。即便人心思定,也必须有大略雄才横空出世,天下才可能归一。起于社会底层的郭威打算遏制军阀乱势,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含恨死去。英明神武的周世宗柴荣,锐气风发,大有扫荡天下、聚拢六合之势,可偏偏英年早逝。千年一出的宋太祖赵匡胤终于以他宏阔豪迈的视野和整合资源的度量,刹住已经陷入泥潭的帝国车驾,重新将帝国带入又一个辉煌。

作者:奎文阁

标签:奎文阁唐宋间迷失的帝国唐朝宋朝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最热门章节:
1三、江山一统 5.大宋王朝2三、江山一统 4.皇袍加身的隐秘3三、江山一统 3.那一场惊心动魄的事4三、江山一统 2.一个姓赵的人5三、江山一统 1.迷雾重重6二、宏图大志 10.病龙台7二、宏图大志 9.三征淮南8二、宏图大志 8.再征淮南9二、宏图大志 7.初征淮南10二、宏图大志 6.牛人小试牛刀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