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二、宏图大志
10.病龙台
柴荣未费吹灰之力收服了被辽国占去的三关,豪情万丈之余,他打算一举攻破幽州。可是,年纪轻轻的周世宗却病倒在了前线,而且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征服南唐之后,柴荣将目光投向了四川。在上一次的伐蜀战争中,柴荣已经掂量出小孟皇帝的份量。他知道后蜀也是一个比较软的柿子,可以捏一捏,没什么太大风险,不会被扎伤。此时湖北武昌的高保融见风使舵,从中极力撮合,力捧大周帝国的威风,积极劝说小孟皇帝向大周帝国臣服。可是小孟皇帝觉得柴荣看不起他,上次他给柴荣写信表达和平共处的意思时,柴荣没搭理他。小孟皇帝觉得很没面子,也不相信蜀道艰险的四川能被周军轻易攻破。所以,小孟皇帝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备战,分兵把守水陆交通要道,派人密切打探周军动向。
柴荣看蜀国不肯轻易臣服,于是决心武力伐蜀。
公元958年十月,后周帝国派出大将户部侍郎高防为水陆制置使,以宋延渥率水军巡防长江,高保融进逼三峡。
一场会战正在酝酿。
伐蜀阴云密布。
就在柴荣调集力量,准备从长江水陆和西北陆路发动伐蜀战争的时候,北方辽国的进犯打乱了他的伐蜀计划。
在柴荣连年南征的时候,北方的辽国和北汉时不时地趁火打劫。虽然南唐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和辽国结盟,虽然辽国皇帝荒淫废政,没有发动对中原的大规模战争。可是北汉和辽国时不时地派小股部队南侵,给后周的北方边境也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大家要问了,此时镇守后周帝国北部边防的人是谁?是宿将郭崇威。这些年,郭崇威一直镇守成德,看守着中原的北大门。郭崇威已经在我们的故事中消失了好几年,原来是在这里肩负重任。
自后晋以来,几朝弱势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武实力派权臣的制约,主弱臣强的局面沿袭已久,已经成为中原政治中的顽疾。几任皇帝试图破解这个死结,要么以失败告终,导致社稷倾覆,江山易主;要么姑息迁就凑合敷衍,付出了沉重代价。柴荣自从登基以来,为了摆脱受制于权臣的被动局面,恢复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确立皇帝的权威,他对官员实行了大洗牌。
柴荣以一个新皇帝的身份大幅度调整干部,其困难是巨大的,不仅官员中派系林立盘根错节,而且很多官员实力雄厚。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这些官员会奋力反击,给新皇帝出难题,处处作梗,甚至会推翻皇帝另立新君。
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柴荣采取了很多策略,逐步实现了他掌控朝局的目的。首先是借助高平之战,斩杀大将樊爱能和何徽等三十多人,震慑将校。继而整肃部队,淘汰劣质兵员,选拔骁勇忠诚士卒,在军队中树立威信。此后,柴荣重用的人大多是新发现新提拔的年轻人,例如皇亲李重进、张永德,新秀赵匡胤、韩令坤、王审琦,降将王环、许廷谓等人。对于老将符彦卿、安审琦、药元福,则不再让他们领兵作战。即使先帝郭威留下来的亲信将领,如郭崇威等人,柴荣也不给他们冲锋陷阵杀敌立功打大仗的机会。文官之中,也不例外,柴荣对王朴、王溥、张美、魏仁浦等人大加提拔,甚至为了鉴拔人才,柴荣打破学历、出身品、级等硬杠杠,经常从最底层选拔官员。通过培植新人,柴荣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和励精图治的文官。
柴荣通过大换血、稀释调和、优胜劣汰、调任换防等手段,整顿了官僚系统,加强了皇权统治,提高了皇帝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