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三、江山一统
5.大宋王朝
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审视了千年的丧乱兴废,做出了平天下、收军权、传帝位、定国策等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将迷失的帝国带出了泥潭。
赵匡胤兄弟轻飘飘地就将柴荣苦心孤诣建立的王朝秩序击倒了。这并非说明柴荣努力的方向不对,但至少说明柴荣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社会基础还十分脆弱。
所谓“春秋无大义,五代乏完臣”。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乱世,破坏的不仅仅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历史文化财富,还有统治秩序、道德观念。政权割据、军阀混战,有枪就是草头王,过了今天没明日,今朝有权今朝乐,明天不知死何处,全社会充斥着短视的心理和委曲求全的苟安,只有畏服强权,毫无忠信可言。
在那个乱世,皇帝是个危险职业,搞好了做十年八年,搞不好三五年就呜呼哀哉了,甚至家破人亡,赔光了所有家当,断子绝孙。倒是那些中小军头获利最大,无论谁做皇帝,他们都能升官发财,荫及子孙,作威作福。所以争着做皇帝不是什么好事,是冒着巨大风险的赌博。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何滋味?谁做谁知道。强势一些的大佬则满心思玩命赌博,怀抱富贵险中求的心态。做了皇帝的暴发户,反过来想遏制这种动荡反复的局面,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忠臣,也不知道如何对待忠臣。于是满朝上下充斥着权谋斗争,充斥着猜疑嫉妒。谁也不知道气球哪一天会破裂,但知道一定会破裂。
为了保持皇权稳固江山万世,朱全忠的办法是恩威并施、诡计多端、杀伐决断,让部下敬畏,摸不着底细。李嗣源的办法是休养生息、息事宁人。柴荣的办法是开诚布公,皇帝和臣子之间写保证书。可是这些办法都不成功,没有在思想上体制上解决问题,皇朝帝国的恩威仍然很脆弱,皇权统治秩序仍然很短暂。
赵匡胤做皇帝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财政生计,不是骄兵悍将的安抚,不是外敌入侵,不是恢复社会生产,不是吏治,也不是削藩。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皇权永固。
柴荣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疯狂的工作,已经将一个帝国带入了正轨,整个国家呈现出了难得的健康气象,再假以时日持续做下去,后周帝国很有可能成为一代盛世王朝。可是偏偏又发生了一起皇权更迭。虽然这次皇权更迭的成本很低,赵匡胤力求通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社会的伤害。可是一旦坐到龙椅之上,赵匡胤思考问题的角度立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夺了别人家的皇位,但他绝不想别人再夺了他的皇位。
说简单些,如何保持赵家的天下千秋万代是赵匡胤关心的头等大事。说复杂点,如何把五十多年来天下纷争皇权更迭的恶习遏制住,是赵匡胤面对的历史责任。
如何破解这个历史难题?
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和大代价。
赵匡胤自命不凡。现在他坐到了龙椅上,看他有没有本事坐得住。一旦失误,他眼皮子底下仍然还会有强人冒出来,还会继续上演黄袍加身的好戏。
赵匡胤取代了周室,并非所有的人都服气,并非人人对赵匡胤都顺服。后周帝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和昭义节度使李筠就不买赵匡胤的账。李重进是后周帝国军界的一哥,又是郭威的皇外甥,堪称当朝权贵,无人能比。李筠勇力非常,能开百担弓,原属于后唐秦王李从荣部下,后又辗转到赵延寿帐下,耶律德光病死杀胡林,契丹大军北归,李筠和白再荣趁机在镇州反抗契丹成功,后来得到刘知远和郭威的重用,一直镇守泽潞。这两人大仗、硬仗打过无数,战功卓著,冠绝一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服气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