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三、江山一统
2.一个姓赵的人
以周世宗柴荣的英明,居然没有发觉赵匡胤的能量和威胁,这并非是柴荣一时糊涂,而是赵匡胤的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确发乎自然,他算不上处心积虑隐藏很深的阴谋家。
周太祖郭威从魏州领兵进入汴梁清君侧的时候,坊间就有传言说姓赵的人将会做天子。郭威对此非常忌惮,他下令搜访与此传言有关的嫌疑人,最后找到一个姓赵的少年。这孩子十分了得,在京城乱军之际,他独坐胡同口,张弓搭箭射死了十多个趁火打劫的兵痞,还正气凛然地申明郭威入汴是为剿贼而来,不是打家劫舍。郭威觉得这个姓赵的少年做派非凡,于是在他称帝之后,暗地里命令开封府尹柴荣将这赵氏一门暗杀,以掐灭这个有可能做皇帝的火苗。
可是另有一个姓赵的人,郭威父子却毫无戒备。
赵匡胤。
赵匡胤,河北涿郡(今涿州)人,生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柴荣去世这一年,赵匡胤三十二岁。
赵匡胤是官宦世家,祖上历代为官,虽然没有出将入相那么显赫,但在北方一些州府也干到了厅局级干部。赵匡胤的父亲是赵弘殷,此人在前文书中出现过。赵弘殷骁勇善战,年轻的时候在成德赵王王镕手下效力。前文书《铁血中原》中,河东李克用的儿子晋王李存勖继位之后,联合成德、义武等藩镇,对朱梁帝国展开了反击。李存勖和朱友贞决战黄河,赵王镕派出军队协助河东晋军作战,其中就有赵弘殷。由于作战勇猛,赵弘殷深受李存勖赏识,被委任为禁卫军军职。
不知道什么原因,赵宏殷的官职一直升得很慢。到了后汉乾祐年间,赵弘殷跟随枢密使郭威西征河西三藩。汉军在陈仓和蜀军一战中,赵弘殷冲锋在前,担任主攻击任务。枪林弹雨中,赵弘殷左眼被敌军流箭射中。赵弘殷不仅没有退却,反倒神威大发,越战越勇,一口气大败王景崇和蜀国联军。赵弘殷因此战军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
时间很快到了后周广顺末期,周太祖郭威将赵弘殷提拔为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很快又转为右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相当于厅级干部或军分区司令。赵弘殷的显贵主要还是在柴荣时代,作为侍卫亲军的将领,他跟随周世宗柴荣远征淮南。此时赵匡胤也是侍卫亲军中的将领,只是职级还稍稍低一些。赵弘殷虽然没有儿子赵匡胤那么爱显摆,没有儿子那么拉风,但也是屡立战功。初征淮南胜利后,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赵弘殷、赵匡胤父子俩同时为禁军的高阶将领,分别在作战部队和警卫部队任职,这在当时可是一大荣显,说明赵家深受朝廷信任。赵家在军中特别是禁军中的影响力如日中天。淮南战争未结束,赵弘殷去世。赵弘殷如此骁勇善战,可是职业生涯的军职晋升很慢,到后来竟然被儿子赵匡胤追上,父子俩几乎平起平坐。这说明赵弘殷此人勇力有余,而谋略不足,也不太善于官场中的见风使舵,属于比较厚道老实的一类人。这或许也是柴荣对赵氏父子比较信任的重要原因。
赵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老大赵光济死得早,老三赵光义,老四赵廷美,老五赵光赞很小就死了。剩下的几个兄弟中,赵匡胤和赵光义是亲兄弟,同父同母。赵光义的乳母陈氏后来嫁给了赵弘殷,生下了赵廷美。据说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出生时也有非凡的景象,满屋子红光窜来窜去,浓浓的香味经久不息。赵匡胤出生时身体呈金色,三天褪不掉。用现代医学推测,估计赵匡胤是黄疸儿,而且是重症黄疸。赵匡胤成年之后,身材高大,方脸大耳,神采飞扬,器量宏阔,为人豁达。一看就是人气型魅力MAN。
虽然赵家世代为官,可不知为何,却不太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赵匡胤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小时候几乎没上过系统的学堂,没有认真学习文化课程。可能出于军人家庭的影响,赵匡胤喜欢骑射练武,而且一学就会,武艺超群。赵匡胤在习武方面天资非凡,天生就是领军打仗的料。赵匡胤年少时游手好闲,到处闲逛,无所事事,没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不过,关于赵匡胤青少年时代有很多传说。我们找几例不太像后世编排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一天,赵匡胤和一群小哥们在洛阳城内闲逛,有人提议到养马场去转转。养马场中圈养了很多从西北贩卖来的马匹,这些马都是野马或者散养的牧马,有待驯化为军马。这帮军队的公子哥趴在马圈护栏上,对着各种各样的马匹指指点点。这时候突然有人说:“这些马都还没有经过驯化,也没有佩戴鞍辔,有谁敢骑?”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应。过了一会儿,赵匡胤挥了挥手说道:“我愿去试一试。”
这些马都是西北河套草原上的野马,生性暴烈,不受拘束。赵匡胤轻轻打开马圈门栏,走入马圈,悄悄靠近一匹枣红色野马。趁马匹不注意,赵匡胤抓住马鬃飞身跨上马背。野马突然遭人骑乘,顿觉十分不习惯不舒服不受用。野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连日来被圈养在这个圈场内,几乎被憋坏了,现在又有一个毛小子居然跳到它的背上,它哪里肯服从?这匹马仰头长啸一声,前腿腾空而起,打算把赵匡胤掀下来。赵匡胤紧紧抱住马脖子,双腿牢牢夹住马肚子,身体像膏药一般贴在马背上。这匹马没有把赵匡胤掀下来,心有不甘,狂性大发,在马圈内暴躁地狂跳尥蹶子。赵匡胤和烈马如同爆豆一般,在马圈里蹦跳颠簸。马圈外围观的那帮小哥们,哈哈直乐,指指点点,评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