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5·力挽狂澜 精彩片段:
三、江山一统
4.皇袍加身的隐秘
赵匡胤的皇袍加身故事,无论当世的还是后世的,估计没人会相信。这次政变的幕后真相扑朔迷离,诡异而复杂。
上一节不过是正史里散碎线索的拼接。篡位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正史对郭威澶州兵变和赵匡胤陈桥兵变都做了简化处理,或者根本就没有收集到内幕资料,因此语焉不详,情节支离破碎。除正史之外,各种版本的野史对这次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也有所记载。一般来讲,野史的可信度一直在正史之下,其实我认为并不尽然。只是正史占据了官方的权威发言权而已。我们可以收集一些野史的线索,对这次大事件做深入了的破解,探究其中的重重谜团。
治史名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赵匡胤奉命出师北御契丹,诏令刚刚下达,京师之内立即谣言四起。开封的大街小巷传说“发兵出师之日,将拥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老百姓刚刚安定了十来年,刚刚觉得大周朝的统治还算不错,刚刚觉得天下有了主心骨,怎么突然军队里又有传言要换天子?那一定又是一场烧杀抢掠血光之灾啊。开封城的老百姓都已经受过多年的防恐训练了,这些自我保护的经验都是用财产、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对这些恐怖活动有着极其敏感的嗅觉和极其迅速的反应。于是,无论是富户还是穷人,都大包小包地带着财物逃离家门,远避山中。
这时候最惊恐的莫过于赵匡胤本人。外界传言他要做天子,这不是把他架在火炉子上烤吗?一旦被现在的皇帝怀疑为篡位叛乱,岂不是死路一条?当今天子虽然年幼,可他周围的人都是历经风波险恶的高手,此时此刻要干掉赵匡胤,无异于捻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赵匡胤揣着挂帅出征的圣旨,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他把外界的传言悄悄地告诉了正在擀面的姐姐(按照《宋史》记载,赵匡胤只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但是姐姐早亡。所以,此处似乎不准确),赵匡胤希望从家人那里得到一些意见。没想到这位赵大姐,勃然大怒,愤然呵斥道:“遇到大事,大丈夫应当自己决断,跑回家里吓唬我们这些妇道人家干什么?”赵大姐越说越生气,举起手中的擀面杖冲着赵匡胤劈头盖脸就砸。赵匡胤碰了一鼻子灰,急忙调头往外跑。赵大姐提着擀面杖在后面,一口气把赵匡胤赶出家门。
赵匡胤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军营,按照圣旨的命令,点齐军马,即刻出征。
为何赵匡胤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顺利领军出征呢?为何皇帝柴宗训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制止赵匡胤呢?因为开封城内谣言四起,可是皇宫大内却消息闭塞,毫不知情。真是奇怪,治理高效的后周帝国,皇宫大内对于外界的消息会如此不灵通?除非是有人故意隔绝了消息。
那么谁有这个便利条件可以隔绝大内的消息呢?
在整个陈桥兵变入京夺帝事件中,有两个人最为可疑:一个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另一个是赵匡胤的军师赵普。
据《宋史》之《太宗本纪》记载,在赵匡胤奉命北伐之前,赵光义的官职是周帝国供奉官都知。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统辖伺候皇帝起居,是大大小小多个供奉官的重要头头之一。所以他对皇帝身边的事情了如指掌,对于皇帝起居也是全权掌握。
据史书说,赵匡胤他妈杜夫人梦到神仙在她肚子里放了一个太阳,于是有了身孕,不久生下赵光义。此人出生时也是红光满屋,霞光万道,异香充斥了自家和左邻右舍。赵光义性格与赵匡胤不同,从小就飞扬跋扈,一般小孩都怕他。赵光义长大之后,高鼻梁、脸型方长、眉骨棱角分明,表情严肃庄重,一眼看上去,觉得很威严,有居高临下之势。赵光义特别爱学习,兴趣广泛,涉猎门类很杂,什么兵书战策、阴阳八卦、天文历法、医药炼丹,他都喜欢研究。
赵弘殷随着柴荣伐淮南时,每打下州城府县,从来不掠夺财物,只搜集各种各样的书籍,交给小儿子赵光义阅读。赵光义如获至宝,一头扎进书堆里,孜孜以求,废寝忘食。
赵匡胤结交的大多是文韬武略材器之士。而相比之下,或许是由于赵光义对多学科的广泛涉猎,所以他结交的人也很杂,几乎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赵匡胤为人开朗达观,热情奔放,豁达感性,豪爽易亲近。而赵光义则深沉冷峻,精细理性,城府很深,刚毅有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