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_记忆之书 九

保罗·奥斯特
传记回忆
总共19章(已完结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精彩片段:

记忆之书

O和A谈话时,描述了成为一个老人是怎样的感受,O如今七十多岁,记忆力衰退,脸上的皱纹如同半合的手掌。他看着A,摇头说着冷笑话:“这小男孩身上发生了多么奇怪的事啊。”

是啊,有可能我们并不会长大,有可能即使我们长大,我们仍旧是孩子。我们记得自己那时的样子,我们觉得自己不曾改变。我们使自己成为了现在的我们,而我们仍是过去的我们,尽管已过了多年。我们不为自己而改变。时间使我们变老,但我们不变。

《记忆之书》。第十一册。

他记得1974年婚礼派对后回家,身边妻子穿着白裙,他从口袋里掏出前门钥匙,把钥匙插入锁孔,随后,当他旋转手腕时,感觉到钥匙断在了锁里面。

他记得1966年春天,就在他遇见未来的妻子后不久,她的一个钢琴琴键☾1☽断了:中央C的F键。那年夏天,他们俩去曼恩☾2☽一个遥远的地方旅行。一天,当他们经过一座几乎被遗弃的城镇时,他们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多年未曾使用过的会议厅。某些人类社会的遗留物散落在那个地方:印第安头饰,名单,酗酒聚会后的碎片。大厅尘埃飞扬,空无一物,除了一架竖式钢琴站在角落里。他的妻子开始弹奏(她弹得很好),并发现所有的琴键都完好无损,除了一个:中央C的F键。

或许,就是在那个瞬间,A意识到他将永远无法理解这个世界。

如果一个小说家使用这些小事件,比如坏了的琴键(或婚礼日那天钥匙断在门里那件事),读者会被迫加以注意,并以为小说家正试图就他的人物或这世界提出一些看法。人们可以谈论象征意义,谈论潜文本,或只谈论形式(因为只要一件事发生不止一次,即使它是偶然的,也会有一种样式成形,一种形式开始显现)。在虚构作品中,人们假定书页上那些词语背后有一个有意识的头脑。而在所谓的现实世界中,当这些事偶然发生,人们并不做假定。编造的故事完全由意义组成,而现实的故事除却自身之外缺乏任何含义。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要去耶路撒冷”,你会想:多好啊,他要去耶路撒冷。但如果一个小说里的人物说了同样这些话,“我要去耶路撒冷”,你的反应会迥然不同。你一开始会想,耶路撒冷本身:它的历史,它的宗教角色,它作为神话之地的功能。你会想到过去,想到现在(政治;也就是同样会考虑最近的过去),想到未来——如同这句子所言:“明年耶路撒冷见。”最重要的是,你会将这些想法整合进你已然了解的那个将要去耶路撒冷的人物中,并使用这新的合成体作出进一步的结论,获得感悟,更有说服力地从整体上思考这本书。然后,一旦完成了作品,读完最后一页将书合上,诠释便开始了:心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结构的、语言学的、宗教的、性爱的、哲学的,或单独或结合,按你所好。尽管有可能依照这些系统来诠释现实生活(人们毕竟也真的去见神甫和心理治疗师;人们有时也的确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生活),但它没有同样的效果。有些东西不见了:那种至高无上,对普遍性的把握,对形而上的真实的幻觉。人们说:堂吉诃德是在想象的领域陷入疯狂的意识。人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疯子(比如,A看到他精神分裂的妹妹),一言不发。或许,这便是虚度的人生之伤感——但仅止于此。

偶尔,A会发现自己用观看世界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以这种方式读解想象便等于毁灭了它。比如,他想到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述的歌剧。在这个段落里,没有东西被视作当然,因此一切被还原至荒诞。仅仅通过描述,托尔斯泰便取笑了那些他所见到的东西:“第二幕的布景是水彩画上的纪念碑,画布上的圆窟窿代表月亮。拉起脚灯灯罩,他们开始吹低音小号,拉低音提琴,许多穿黑袍的人从左右两边走出来。人们开始挥动手臂,他们手中拿着类似匕首的兵器,后来还有一些人跑来,开始拖走那个原先穿白色连衣裙、现在穿淡蓝色连衣裙的少女。他们并没有一下子把她拖走,而是和她一起唱了很久,然后才把她拖走,有人在后台敲了三下金属乐器,于是大家都跪下来,唱祈祷词。这几幕的表演被观众热情的欢呼声打断了几次。”

也存在一种同等的、相反的诱惑,把世界看成是想象的延伸。这,同样,时而在A身上发生,但他不愿将之视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同所有其他人,他渴望意义。如同所有其他人,他的生活如此琐碎,以至于每次在两个片断间看见一种关联时,他都会很想在那关联中寻找意义。关联存在。但要赋予它意义,要使目光超越它存在的简单事实,便要在现实世界的内部建造一个想象世界,而他知道这不会有用。在他最勇敢的时候,他的首要原则是相信无意义,随后他明白了他的义务是看见眼前的事物(即使它在他身体里),并说出他看见了什么。他在瓦里克街自己的房间里。他的生活没有意义。他正在写的这本书没有意义。有一个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遇见的事物,讲述它们便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一把钥匙断在锁里,一些事发生了。那就是说,一把钥匙已经断在了锁里。同一架钢琴好像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地点。一个年轻人,二十年之后,最终住在一间他父亲曾面对孤独恐惧的房间里。一个人在异国街道遇见他的旧爱。事件只意味着它本身。不多,也不少。随后他写道:进入这间房间,就是在一个过去与现在交汇的地方消失。随后他写道,如同这句子所言:“他在这间房间里写下了《记忆之书》。”

孤独的创造。

他想说。那就是说,他的意思是。如同在法语中,“vouloir dire”,照字面的意思是“想说”,但实际上的意思是“意思是”☾3☽。他意欲说他想说的。他想说出他的意思。他说出他想要表明的意思。他要表达的就是他说出的东西。

维也纳,1919年。

没有意义,对。但也不可能说我们不受困扰。弗洛伊德曾把这样的经验描述为“诡异☾4☽”,或者unheimlich☾5☽——heimlich的反义词,heimlich的意思是“熟悉的”、“本地的”、“属于家的”。因此,推论是:我们从惯常感知的保护壳中被推了出来,仿佛我们突然身处自身的外部,飘浮在一个我们不理解的世界上。当然,我们就迷失在了那个世界。我们甚至无法希望从中找到我们的路。

作品简介:

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省思。

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清点已故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桩近六十年前的凶杀谜案,由此揭示了父亲难以捉摸的性格的秘密,从琐碎的遗迹和片断式的回忆,重构了那个总是缺席的人。第二部分《记忆之书》,视角与风格陡然一变,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反思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在诸多文学作品的互文间,对孤独、偶然、父性,甚至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和评论,将讲述的故事变成了对于写作者自我意识的反思。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艺术宣告,也是他创作的基石,所有故事的原点。

作者:保罗·奥斯特

翻译:btr

标签: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美国自传传记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最热门章节:
1倾听孤独的韵脚2记忆之书 十3记忆之书 九4记忆之书 八5记忆之书 七6记忆之书 六7记忆之书 五8记忆之书 四9记忆之书 三10记忆之书 二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