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_1978年

苏珊·桑塔格戴维·里夫
随笔杂谈
总共19章(已完结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 精彩片段:

1978年

78年1月17日 纽约

今晚在Met[大都会歌剧院](和[美国文学批评家]沃尔特·克莱蒙斯一起)欣赏《汤豪泽》☾1☽。音乐涉及性——色情——风骚。这就是人们一直喜爱瓦格纳的原因。一部部歌剧的一个个故事,唉,都是另外一回事啦:粗鄙;俗气的问题(性对深情);军队最早的纳粹的普鲁士精神。尼采对瓦格纳的评价是对的——比他自己知道的还要准确。可是,可是——那个风骚啊……

希伯来语中“生命”这个词是“chai”,由“chet”和“yod”拼成。它们有对应的数值,“chet”是8,“yod”是10,加起来就是18。传统上捐18美元作为善款。(为……给出一个“chai”,给“3个‘chai’”(54美元),给我家一个“chai”,给我的朋友一个“chai”,等等)……

发现模式的必要,模仿的必要……

……

78年1月21日

性的名声越来越糟。1960年代——似乎还象征着活力、快乐、摆脱清规戒律、冒险。现在,对很多人而言,似乎更多的是麻烦因而不值。一种沮丧。性是工作的欲望的升华。性冲动带着他们,进入一堵墙……男同性恋的“世界”抛弃了温柔的/专横的同性恋者(“女人腔的男子”,“男同性恋者”,“水果”☾2☽——强迫性地关注他的性需求)——+听任其中的淫荡、堕落,还有性癖好的摆布。

整个19世纪“小说”与“传奇故事”之间的区别很重要([塞缪尔·]约翰逊的《辞典》给小说下的定义是“一个小故事,通常关于爱情”)。到了最近,“小说”这个术语的意思才肆意扩张,涵盖任何长篇散文体虚构的文学作品。

“这是一部小说吗?”“小说死了吗?”另一种方式来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是愚蠢的。

——平纹棉麻织物(透明窗帘)

78年3月1日[或78年3月9日——笔记本上日期不清晰]

我对文学批评不再像对自我批评——方法论的建构,文本的解构——那么兴奋不已了。关于其自身的批评。

《作为隐喻的疾病》是想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做”文学批评,不过是为了一个前现代的目的:批评这个世界。

它也“反对阐释”——再一次。对主题,而非对文本。

作品简介:

本书为桑塔格日记第二卷,时间跨度从1964至1980年.。如果说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第二卷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31岁到47岁,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质的,心灵的)之间来回穿梭,充满了极度的举棋不定和思想的种种矛盾。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中国旅行计划,以及《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传世之作的孕育而生,这一时期这一系列的鲜明标签,伴随着她内心情感的激荡风云、政治和道德的觉醒,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和思想家。

作者:苏珊·桑塔格 戴维·里夫

翻译:姚君伟

标签:苏珊·桑塔格心为身役美国日记随笔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最热门章节:
1译后记21980年31979年41978年51977年61976年71975年81974年91973年101972年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