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大劫案 精彩片段:
第五部 逮捕与审判
第五十一章 帝国大审
这三名火车劫匪的审判备受大众瞩目,轰动程度就和案发时一样。检察官办公室也意识到这个事件极受瞩目,因此在审判过程中更刻意加强其戏剧性。大审在中央刑事法庭举行,这出大戏中最不重要的小配角博吉司,是第一个被带上初告席的。虽然整件事他知情的部分很少,但这个事实却只挑起人们的胃口,想要知道更多细节。
下一个受审的是艾噶尔,他提供了更多资讯。但艾噶尔就与博吉司一样所知不多,他的证词也只是把焦点集中在皮尔思的身上——被媒体称之为“高超罪犯”和“此一大案幕後聪明而邪恶的主使者”。
此时皮尔思仍监禁在冷浴场监狱,一般大众和媒体都还没见过他。心急的记者有很多空间可以编出各式各样有关这个人的外型、举止、生活方式的叙述。大部分写於一八五七年七月头两个星期的报导皆非事实:说皮尔思和三个情妇同居在一栋房子里,还称他是“人类发电机”;有报导说他是拿破仑的私生子;还有报导说他曾娶了一名德国的伯爵夫人,然後又於一八四八年谋杀她。这些报导都是毫无证据的空穴来风,但确实把大众的兴趣煽动到狂热的状态。
就连维多利亚女王本人也无法抗拒这种吸引力,而说“这个最大胆又最卑劣的骗子,让人想亲眼见识”。她也表示很想看他受绞刑;她显然没意识到,一八五七年时,重大窃案在英国已经不再是死罪了。
好几个星期,冷浴场监狱外头都包围着群众,期待能有一丝机会见到这个高超罪犯。而皮尔思在梅菲尔的房子也三度被急於搜括纪念品的人闯入。一个据报导“出身高尚的女人”——除此之外别无描述——偷了一条男用手帕离开房子时被逮捕。她丝毫不觉困窘,说她只是想拥有一件皮尔思的纪念品。
《泰晤士报》抱怨这种对罪犯的着迷是“不适当,甚至堕落的”,甚至表示民众的行为反映出“英国人精神特质中某些致命的缺点”。
然而,由於历史上一个奇特的巧合,在皮尔思於五月二十九日开始作证时,民众和媒体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原因令人意想不到,是因为英国正面对着一个全国性的大审:印度一场令人震惊的血腥暴动。
扩张中的不列颠帝国(British Empire)——某些人以谐音称之为“野蛮帝国”(Brutish Empire)——在最近数十年间历经两次大挫折。第一次发生在一八四二年阿富汗的喀布尔,六天内死了一万六千五百名英国军人与妇孺;第二次挫折是克里米亚战争,此时虽已结束,却引发了军事改革的迫切需求。这种心情强烈到连原来的全国英雄卡迪根伯爵都坏了声名,甚至有人不合理地指控轻骑兵之旅的进击时,他并未亲自领军;而他娶了恶名昭彰的马术骑士艾德琳·德霍尔西,更进一步败坏了他的名誉。
现在,印度叛变形成第三个公然对抗英国世界至尊霸权的事件,也是对英国人自信心的又一次打击。英国人对印度太有把握了,这可以从一件事实看得出来:英国派在印度的欧洲军队仅有三万四千人,却要指挥当地的二十五万印度兵,而这些印度兵对他们的英国主子当然不会太效忠。
从一八四零年代以来,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愈来愈专横。在国内新兴的福音传教热情,导致他们在国外进行无情的宗教改革,宗教性暗杀和印度教的寡妇殉夫习俗被英国当局强力废止,但印度人并不完全乐见外国人改变他们古老的宗教模式。
英国在一八五七年采用新型的恩菲尔德步枪,其专用的子弹必须在工厂中涂上大量油脂,击发时才能刺激子弹释放火药。但印度军团中谣传这些油脂是猪油和牛油,因此子弹是用来污染这些印度士兵,害他们破坏种性制度各阶级界限的阴谋。
英国当局很快就有所行动。
一八五七年一月,英国当局下令在工厂涂油的子弹只发给欧洲士兵,印度士兵可以自行用蔬菜油涂他们的子弹。但这个体贴的公告来得太迟,无法挽救印度兵的反感。三月,在几个偶发的零星事件中,第一批英国军官被印度兵射杀。五月,真正的起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