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她们_第八章

玛丽·麦卡锡
外国小说
总共16章(已完结

她们 精彩片段:

第八章

丽比·麦克奥斯兰在格林威治村租了套漂亮的公寓,她的父母帮她支付了房租。毕业前出版商答应给她的工作没有真正兑现。跟她面谈的一个合伙人领她在办公室里转了转,给了她几本那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介绍她认识了一个正在办公室里抽烟的编辑勒罗伊先生。那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浓眉、黑须。合伙人在的时候,他对丽比客客气气,但是合伙人走后,他却没有给丽比安排办公位置(丽比偷偷看过了编辑部,注意到有一个空位),而是让她一周后再来。他说,他要给她一些手稿,让她回家校对,看看她是否合格。校对一篇,写一篇总结和评论,出版社付她五美元。他说,她一周应该能做三篇,相当于半时工作,可能收入还更高。他说:“如果你在办公室全天工作,我们只能付给你二十五块钱,而且车费和午餐费自理。”他问丽比是否接受,丽比立刻同意了。她想,如果他认为她很迫切,也许会多给她几份手稿。

不过,这不是她能决定的事情。她的能力非常适合出版业的工作:她能流利地阅读法语和意大利语,做过文案编辑和校对,负责过瓦萨文学杂志的主编,上过短篇小说和诗歌创作方面的课程,打字快而准,这都是这一行的必备技能。但是丽比很清楚这一行竞争激烈,对于写给勒罗伊先生的报告,她煞费了一番苦心。打字用纸是皮茨菲尔德一家造纸厂生产的天蓝色打字纸,三倍行距,装订的时候还加了蓝色的硬质封面。在瓦萨学院,她表现主题的方式就有目共睹。她总是给周论文加个标题页,并且做好标注,然后用封皮包好。她的字很有特点,有希腊风格,大写字母总是用花体书写。凯切尔老师很快就在英语105班的学生们中注意到了她,并称她是“具有灵巧双手的艺术女郎”。热情爽朗的凯切尔老师说她才华横溢,在大一的《范文》杂志上就可以看到她精彩的文章。作为一个新生,她就受邀参加了瓦萨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丽比最为擅长描写。她在年鉴中夹了一张自己的照片,背面写着一条格言:“这个充满希望的美女一直在创造。”

她姨妈在费苏里有一座别墅,丽比小的时候在那里住过一年。其间,她在佛罗伦萨上了最好的小学,后来又在那里度过无数个夏天,准确地说,是两个。丽比爱夸张。她的意大利语讲得极棒,带着点俏皮的托斯卡纳口音。大一时,她极力想去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就读,因为她曾经读过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说,叫《法学女博士》,说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博学的女子在博洛尼亚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是后来被马拉泰斯特人强奸并掳走了。可是她又担心离开瓦萨一年的时间,会耽误她当选学生会主席的职务,那可是她心慕已久的“王冠”。

丽比是篮球队的中锋,在班里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她是意大利学生会的主席,在大二的时候还曾经是班长。她还积极参加社区教会的工作。但是在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中,她被北楼派打败了。因为北楼派的人更爱喧哗,更善于交际,所以在大四时,她们赢得了班里所有的职位。在大一期末时,她们请她加入她们的团体,但是她当时认为莱基她们这群人更时髦。可是后来竞选时,莱基和其他人甚至都没投她的票。

丽比总是跟人一见如故,可是慢慢地别人就会莫名其妙对她失去兴趣。“她们看见我的时候总是会避开。”在她们这一群里也是这样。丽比喜欢《人性的枷锁》那本书,崇拜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艾德娜·米莱☾2☽、艾莉诺·怀利☾3☽,酷爱读弗吉尼亚·伍尔芙☾4☽的某些作品,但是她找不到人跟她探讨,因为莱基说她的想法太伤感。奇怪的是,在姐妹社之外,她是最有人气的女生,可在女友们之中,她却是最不受欢迎的一个。例如说,是她举荐锋芒不显的海伦娜进了文学杂志的编辑部,可是海伦娜却悄悄地转了向,和主张“实验文学”的少数派混到了一起,而且,还和自己的大敌诺琳·施密特拉布一起发布了一封“致编辑的公开信”,声称学院杂志已经不再代表瓦萨的写作风格,而是成了一个“乏味的”文学小团体的遗产。后来丽比接受了编辑人员的建议,顺应潮流出版了一期“实验专刊”,却没料到其中一首讽刺现代诗歌的诗完全是一个精明的一年级学生的恶作剧。紧跟着,在下一期的杂志中,她力主刊登的一篇小说被发现原封不动地抄袭了《哈珀斯》杂志的一个故事。为了这个姑娘的未来,系主任跟《哈珀斯》杂志交涉后,把这事压了下来。丽比只把这事告诉过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其中某人却背叛了她(很可能是凯)。很快反对派就把这个消息扩散开来。他们说,由于宽厚而受骗是一回事,但是把从一本陈腐的二流杂志上抄袭来的文章当作原创发表就是另一回事了。对此话的后半部分,丽比并不认同,因为她的最高理想就是在《哈珀斯》杂志上发表一篇自己的小说或者诗歌。

她来纽约已经两年了,开始是跟两个来自皮茨菲尔德的姑娘住在一起,如今是独自一人住在这套漂亮的公寓里。她盼望成功,她的父母也愿意鼎力相助。她弟弟已经在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姐姐也跟一个叫哈克尼斯的男人结了婚。所以她现在无牵无挂,正是展翅高飞的好时候。

勒罗伊先生给了她一大堆手稿校对,她不得不买了个时髦的黑牛皮公文包来回搬运。同屋的姑娘看到她提着沉重的皮包、步履蹒跚,总是惊讶地说:“你成功啦,丽比!”眼下丽比任务繁重,她还得给《星期六文学评论》和《先驱论坛报书评》写一些书评。她的室友嫉妒得眼睛都红了,因为她们马上要去凯瑟琳秘书学校学习的就是这方面的东西。她的家人也喜气洋洋,给她租了这套公寓。丽比决心致力于文学事业,在她弟弟来纽约看望她的时候,她就让他把这个话传给了父母。父亲把她收到的第一张稿费支票复印下来,并镶在了相框里。她把它挂在自己的写字台旁,上面放了一根从父母的花园里折来的桂树枝,以此表明自己已经戴上了桂冠。

写书评的想法完全出自勒罗伊先生。有一天,她问勒罗伊先生怎么样才能发展得更快。“你也许可以试着写点书评。”虽然他的话不无讽刺,但是丽比还是去找了艾米·罗夫曼小姐和范伯伦·多伦夫人,结果她们都给了她机会。然而要打开《纽约时报》的大门,她还得费点力气。

勒罗伊先生给她的手稿大多是小说,丽比所喜欢的传记他都留给了专业人员。迄今为止,他还没有让丽比尝试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书籍。她想,自己还是太嫩了点。丽比的情节梗概写得很详细,因为她不想对作品妄下判断,她常常熬到深夜,只为尽力做出一些批评性的注解和建设性的建议。她很想做编辑,那是一种创作,在出版业里这才是更为荣耀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审审稿子。她坚信,出版商的工作就是贴近大众,而不是取悦丽比·麦克奥斯兰。所以她尽力把每本小说都看作潜在的畅销书,这和《先驱论坛报》那个编辑的想法完全一致。她用甜甜的南部口音对丽比说道:“麦克奥斯兰小姐,我们认为每一本书都有它的优点,应该引起每一个读者的注意。”

可是在丽比把报告交给勒罗伊先生的时候,他却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她。不可能是衣服的缘故,她特别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朴素,符合她想象中出版人员的职业要求:衬衫、直筒裙,有时候前片上带点褶,或者领口挂个宝石饰品,有点维多利亚时代的效果,看起来像是豪沃尔斯小说中的侦探(丽比喜欢那些古雅的词语)。如果她能在办公室得到一份长期工作,她会戴个套袖。天冷的日子,她会穿毛衫、直筒裙,再配上一些金珠子或珍珠,不是来自东方的天然珍珠,只是人工养殖出来的,但是勒罗伊先生可能会以为都是些不值几文的廉价货。她想,那么肯定是报告有问题了。他曾经暗示过,对一本烂小说,她没必要描述得这么详尽。但是她说,她想把工作做好,工人就要对得起老板给的那份工资。

她注意到他经常读《新群众》《铁砧》和《党派评论》这几本杂志。所以,她在对话中故意溜出了“工人”这样的词,想提醒他自己也是个受压迫者。有传言说,在出版业中可是有好些大人物。不过,就算传言是真,这大人物也不是勒罗伊先生。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后仰,穿着衬衫,身躯肥胖,面色冷淡,一手狠狠地摸着胡子。丽比感觉他好像不习惯跟阴柔的女性交往。她侧着头,向前探着下巴,双唇半开,像是在聆听音乐。这个姿势似乎让勒罗伊先生很尴尬,因为每次丽比这样做的时候,他都会停止阅读,紧皱双眉,痛苦地手抚额头。

有一天,他看着她,抽着烟斗,用两根手指夹起她的蓝色文件夹说道:“你没必要通篇阅读。有些出版商手下的校对员只是大概看几眼。”丽比坚定地摇了摇头:“我不介意,先生,我要打破出版商不读原稿的惯例,你可以摁着《圣经》对人发誓,这些手稿都已经读过了。你不能反对我用自己的时间来做。”

他从办公桌后站起身来,拿着烟斗开始踱步。“如果你真的想要以此谋生,麦克奥斯兰小姐,那你必须把这当作计件工作来做,就像那些苦工,你得合理利用你的时间。”她笑了,“不要叫我‘苦工’,实际上,我爱这工作,我属于为数不多的那些不幸的人,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我不会放下书。文字对我有种魔力,即使最杂乱、最糟糕的文章。我是在为自己而写。”他突然提议道:“给我们写本小说,你肯定写得好。”丽比给自己点了支烟,警惕地想,绝不能让他把自己忽悠进写作这个行业。“我还没做好准备,我最大的弱点是构思。但是我正在学习,读这些手稿使我受益匪浅,有一天,当我打开打字机,打下‘第一章’三个字的时候,我会从他们的错误中受益。”勒罗伊先生回到办公桌旁,磕掉烟斗里的烟灰:“麦克奥斯兰小姐,按你所说,你用的是自己的时间,但是第一校对员的职责就是节省第二校对员的时间,也包括自己的时间。你的做法不经济。”丽比抗议道:“但是我得让这份工作有趣。即使是体力劳动也是这样。你听——”她高兴地加了一句,用她在瓦萨学院学到的方式低声说道,“砖头落地的声音。”但是,勒罗伊先生依然沉默不语。

丽比掐灭手里的香烟,她通常认为待十五分钟最合适,这样看起来像是在做一次拜访,但是对勒罗伊先生,要想拖延这么长时间可是很难。现在,她最担心的时刻到来了。办公室的某些人站了起来,这表明会谈结束了,但是勒罗伊先生要么坐着不动,要么烦躁地踱来踱去。他好像忘记了她来这里的目的,她是来拿新书稿的。他看着她穿上外套和手套,却好似不知道她要道别,也根本没有向保存书稿的抽屉看上一眼。这是个大抽屉,像是个箱子,丽比叫它“疯人院”,因为每次焦急等待他打开抽屉的时间几乎都要把她逼疯。有时候她不得不提醒他,不过多数时候,如果她等的时间够长,他也会想起来。每次她都感觉她的整个事业都悬于一线。她的心“怦怦”直跳,短短的一分钟对她却像是永远。最后,他拣出几份手稿,扔在桌子上。“这些,就看看这些吧。”或者他盯着抽屉,边咳嗽边说:“麦克奥斯兰小姐,本周的稿件似乎不多。”可是丽比伸长脖子可以看到抽屉里满满当当。她担心有一天这个抽屉会对她关闭。那时她只能穿上自己的海军蓝外套,夹着空空的公文包走上寒冷的街道。那样的话,她永不会再见勒罗伊先生——她的自尊不允许她这样做。

作品简介:

玛丽·麦卡锡是一位重要女性主义作家,作为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她们》开启了女性自我解放主题讨论的先河。

《她们》出版于1963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八个20余岁的女孩从美国著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后的人生轨迹。

她们名校毕业,心中满怀理想,她们不甘做没有自己姓名的家庭主妇,努力工作养活自己。但当她们与现实生活遭遇时,虽有惊喜,更多的却是种种问题。

虽然时代变迁,但每一代的女性其实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婚前性行为、不靠谱的男人、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人生的控制权其实并不在她们自己手里。她们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但最后却发现,她们始终要接受自己作为第二性的角色。

作者:玛丽·麦卡锡

翻译:叶红婷

标签:玛丽·麦卡锡她们美国外国文学女性女权主义

她们》最热门章节:
1第十五章2第十四章3第十三章4第十二章5第十一章6第十章7第九章8第八章9第七章10第六章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