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食尸者_后记 雾中怪兽

迈克尔·克莱顿
科幻小说
总共19章(已完结

食尸者 精彩片段:

后记 雾中怪兽

正如威廉·豪威尔斯所强调的那样,导致生物死亡并成为化石被保存千百年的往往是一些极其偶然的事件。尤其发生在像人类这样弱小的陆地生物身上就更为罕见。因此早期人类的化石记录十分稀缺。

教科书中的“人类家谱”树状图含有某些起误导作用的认识。每隔几年,该图就会被修剪增删一番。其中最易引起争议与麻烦的一个分枝被称作尼安德特人。

1856年,即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前三年,他们的遗骸被首次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并由此而得名。这些骸骨使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颇为不悦,尼安德特人粗俗野蛮的外貌亦被大加渲染。直到现在,在人们的普遍想象中,尼安德特人仍然是人类天性中残忍与愚昧的近义词。

令早期学者松了一口气的是,他们断定早在35000年以前,尼安德特人就已绝迹,并被克罗马努人所代替。后者的遗骸化石据说显示出细腻、敏感及聪慧的特征,与尼安德特人的野蛮丑陋形成强烈对照。通常认为,更优越、更接近现代的克罗马努人赶尽杀绝了尼安德特人。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几乎没有保存完好的尼安德特人遗骸——在已知的八十多块遗骨碎片中,只有大约十几块是足够完整的,或者可靠地标明了年代,以保证能用于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我们无法真正肯定地说出他们分布究竟有多广,还有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事情。而且,最近对这些遗骸的研究亦使人对维多利亚时代所谓怪异丑陋、半人半兽的尼安德特人之说提出质疑。

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斯特劳斯和凯夫写道:“如果他能再生为人,洗了澡,剃了发,穿上流行服饰出现在纽约的地铁里,他是否能比某些当地人引起更多的注意还很值得怀疑。”

另一位人类学家则说得更为直截了当:“你可能认为他长相粗鲁,但你不会阻止你的姐妹嫁给他。”

这些话距离某些人类学家所执的观点只有一步之遥:即尼安德特人,作为解剖学上现代人的一个变种,从来没有从地球上消失过,而是始终和我们一样生活着。

对与尼安德特人有关的一些文化遗产的重新解释亦支持了某种宽厚的论点。与克罗马努人的出现同时产生的大量洞穴壁画以其丰富优美给以往的人类学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与那些遗骨证据相同,这些壁画亦为以下说法提供了佐证,即一种清新迷人的雅致文化从根本上代替了“野蛮的蒙昧状态”。

但尼安德特人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他们的文化,即所谓莫斯特文化——同样因遗址在法国的莫斯特而命名——以高超卓绝,远胜于以往任何文化水平的石器工艺为特征。而且,尼安德特人已被确认使用过骨制工具。

最引人注意的是,尼安德特人是我们祖先中最早举行安葬仪式的。莫斯特的一个墓穴之中有一具呈安睡姿态的少年遗骸,他身旁放置着一些打火用具,一把石斧和一些烤肉。大多数人类学家一致认为这些东西是供逝者来世用的。

这里另有一个宗教情感方面的证据:在瑞士,人们发现了一个供放穴居熊神位的神龛。这是一种被崇拜、尊敬,却也可充当食物的动物。在伊拉克的沙利答洞穴,鲜花曾被作为一个尼安德特墓穴中的陪葬品。

所有这些迹象均指向一种对待生命与死亡的终极态度——一种自觉的世界观,建立在我们坚信把有思想的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核心标准上。从已有的证据看来,我们必须承认是尼安德特人最先表现出了这一态度。

对尼安德特人广泛的重新评价恰逢伊本·法德兰与“雾中怪兽”那段接触经历重见天日之时,他对那些怪物的描述令人联想到尼安德特人解剖体征,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这一人类分支早在几千年前就已从地球上消失了呢,还是这些史前人类又繁衍到了有史时期?

作品简介:

《食尸者》(Eaters of the Dead)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一部科幻小说,又译为《终极奇兵》、《乘着夜雾的恶魔》,初版于1976年。

作者用他丰富的知识和奇特的想象,以一个巴格达哈里发的特使伊本·法德兰的旅行报告手稿形式,将读者带进了千年之前北欧人的生活画卷。伊本·法德兰肩负着出使保加利亚的使命,一路跋山涉水,但他没能完成他的任务,因为他在途中遇到了一群古代斯堪的那维亚人,与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冒险。最终他们历尽艰辛,击溃了食尸怪,将和平重又带回了北欧大地。

作者:迈克尔·克莱顿

标签:迈克尔·克莱顿食尸者终极奇兵乘着夜雾的恶魔科幻美国

食尸者》最热门章节:
1后记 雾中怪兽215、返乡314、食尸怪的最后反扑413、雷鸣洞512、进攻前夜611、侏儒的忠告710、恐怖荒野809、萤火龙考尔贡的攻击908、初战之后1007、凡登土地上的罗斯加王国
更多『科幻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