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弥漫你的眼·我在火葬场学到的生命学 精彩片段:
死亡艺术
《战胜诱惑》是一幅15世纪中期的德国木版画,主人公是一位卧床不起的垂死之人,天堂和地狱的使者围绕在他身边,争夺他的灵魂。画中的魔鬼有一张猪的面孔,伸出爪子企图将他拖进火热的地狱;他的上方簇拥着一群天使和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后者正领着一个小号的主人公(应该是他的灵魂)升入天堂。在这场争夺战中,主人公看起来异常安详,仿佛内心充满了禅意,脸上的笑容好像在对观者说:“是的,我就要死了,这我知道。”
问题来了:我们怎么才能像这个人一样?他冷静地迎接自己的死亡,为死神的到来做好准备。
这幅版画代表了中世纪晚期流行的一种题材:死亡艺术。“死亡艺术”就像是指导手册,专门教基督徒如何获得善终,例如忏悔罪过后才能升上天堂。这种观念将死亡看作一种“艺术”或“实践”,而不是没有情感的生物过程,因此具有非凡的鼓舞人心的作用。
现在的社会没有“死亡艺术”指南一说,所以我决定亲自撰写一部。这不仅事关宗教,还关系到日益增多的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追求精神寄托的人。对我来说,善终意味着做好了死亡准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及时通知给相应的人;意味着临死前我的头脑仍旧清晰、没有遭罪;意味着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做无谓的反抗。这是我的理解,但就像传奇的心理治疗师卡尔·荣格所说:“我对死亡的看法对你用处不大。”你与死亡的关系只和你自己有关。
不久前我从洛杉矶飞往里诺,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名日本中年男子。他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叫《痔疮研究》的医学期刊,封面上印着肛管连接处的特写照片,给胃肠病学家看的杂志貌似不再用日落或山峰这种隐喻性图片当封面了。而我手中拿的是一本行业杂志,封面印有“腐烂专刊”几个大字。我们两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深知对方手里的不是什么大众读物。
他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告诉我他是医生,也是医学院的教授;我则告诉他我是殡葬人,正试图让更多的大众参与对死亡的讨论。听说我手头上的工作后,他说:“太好了,很高兴你能这么做。到2020年,医生和护工将大量稀缺,但现在没人愿意谈论这个话题。”
我们都听过“我们生活在死亡之中”这句话。是的,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但由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大多数美国人都将积极等死。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就是85岁以上的人群,我把他们叫“激进的老年人”。到了85岁,你很有可能惨遭老年痴呆症或绝症的折磨,而且数据显示,你有50%的概率在养老院临终,质问自己到底用质量还是金钱来衡量活得是否幸福。以前的人们可没有慢慢死去的机会,一天之内就断气了。19世纪的老照片中经常出现早逝的年轻人,他们的尸体还未腐烂,看上去像活着一样,死因通常是猩红热和白喉。1899年,只有4%的美国人口超过65岁。85岁?想都别想。现在,躺在病榻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死神才会降临。医学给了我们一个为自己守灵的“机会”(请按照广义概念理解)。
但延缓死亡的代价非常惨重。很多方法都能让尸体变得恶心,无头尸和在水里泡了几天的浮尸就很骇人,后者的绿色皮肤几乎呈条状脱落。但没有什么能比褥疮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阴影。“褥疮”(decubitus),源于拉丁语“decumbere”,意思是“躺着”。根据惯例,长期卧床的病人每隔几个小时就要跟摊煎饼似的翻身,避免身体重量压迫骨头、内部组织和皮肤,造成血液不流通。如果血流不畅,压迫的部位就会腐烂,生成褥疮。长期躺在床上不动的病人就会如此,这种情况在人手不够的养老院很常见。
也就是说,这些病人还没死就开始腐烂,活生生地被坏死的组织吞掉。有一具尸体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那时我还在西风上班,她是一名90岁的非裔美国人,死在一所条件极差的养老院。在那里,不用卧床的病人只能无精打采地待在房间,直愣愣地盯着墙壁发呆。当把她翻过来清洗后背时,我惊讶地发现,她的后背下方有一个足球大小、皮开肉绽的大洞,狰狞得就像地狱之门。从这个伤口你就能看到我们悲惨的未来。
我们还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资源妥善照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好坚持用医学干预延缓他们的生命。如果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死亡,那就等于宣告现代医疗系统的失败,而我们通常认为这个系统应该万无一失。
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杀伤力极大的文章,主题是人口老龄化。他写道:“许多关于老龄的畅销书都使用‘明年更年轻’‘不老泉’‘永恒’‘性感晚年’等表达作为标题,但回避现实是要付出代价的。举个例子,社会需要改变,但我们没有及时做出这种改变……未来30年内,80岁以上的老人将和五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多。”
我的邻座,那位胃肠病学家兼大学教授,每年都要面对一群心怀畏惧的新生。鉴于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他希望多给几个班开设老年病学(研究老年人疾病与疗法的学科),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医学院学生不愿选修老年护理专业,因为工作内容过于生猛,收入却不高。所以毕业生里有那么多整容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也不足为奇了。
葛文德还写道:“我咨询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老年病学教授查德·博尔特,问他什么方法可以保证我国拥有数量足够的老年病医生为日益增多的老年患者服务。‘没有,’他直接说,‘现在为时已晚。’”
邻座医生的开放姿态打动了我(我和他绝对志趣相投,真的),他说道:“我告诉临终的病人,我可以延长他们的生命,但不能保证治好他们。如果他们想再活得久一点,就要承受痛苦和折磨。我不想这么残忍,但他们需要理解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