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_第六章 大风暴纷至沓来

琳达·格林豪斯
传记回忆
总共15章(已完结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 精彩片段:

第六章 大风暴纷至沓来

哈里·布莱克门与沃伦·伯格间的微妙关系,随着开庭期的更迭,变得日趋紧张。他们之间,似乎已不存在任何理性讨论的基础,更别说化解二人的立场分歧了。到1980年代,两人嫌隙日生,渐至无法调和的境地。多年后,布莱克门承认,1974年夏天,当最高法院因“水门事件”陷入内部危机时,两人持续多年的友谊终告完结。

布莱克门本人对尼克松政府在道德上的彻底破产深表惊愕。1973年8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律师协会年会早餐祷告中,他刻意以《尼希米记》(Ne—)为祷文,毫不隐晦自己借古喻今的意图。公元前446年,先知尼希米从巴比伦流放归来,发现耶路撒冷已经成了一片废墟。掀开“水门事件的棺罩”布莱克门告诉听众,“大家会发现时代没什么变化”他补充道:“令我们感伤的是,貌似牢固的政府架构,如今却即将崩解。究竟谁会取得先机呢,借用林肯的话,是‘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还是远比这些糟糕的事物呢?’”

律协年会之后那11个月发生的事情,令人们更加失望。首先,尼克松在1973年10月底发动了“周六夜间大屠杀”(Saturday Night Massacre),解除了“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阿奇博尔德·考克斯的职务,并拒绝交出考克斯索取的白宫录音带。(这些正是证明尼克松妨碍司法,掩盖“水门事件”真相的证据。另一位特别检察官里昂·贾沃斯基继续要求白宫交出录音带,总统则以行政豁免权为由拒不从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约翰·斯里卡干脆发出强制令,要求白宫将64盘录音带作为呈堂证供,但总统仍公然抗令。为提高效率,最高法院直接从地区法院接手此案,并于1974年7月8日听取了言词辩论。威廉·伦奎斯特因为曾经是尼克松政府内阁成员,主动申请回避。

庭审次日召开了内部会议。会前,大法官们内心都很清楚,总统的命运,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已掌握在他们手中。

尽管八位大法官对如何处理这起案件思路迥异,但大家一致认为,总统主张的行政豁免权不能成立,他必须交出所有的录音带。伯格决定亲自撰写判决意见,并承诺7月15日完稿。很快,他开始逐章将初稿送同事们传阅,并附言称:“我欢迎——其实是邀请——您发表高见。”刘易斯·鲍威尔和波特·斯图尔特认为初稿的分析部分较为薄弱,试图寻求更妥当的替代方案。伯格所拟初稿的事实陈述部分(判决意见会在开篇简单、概括地陈述案件事实与法律争议)不仅不够精确,还有断章取义、混淆真相之嫌。鲍威尔与斯图尔特希望布莱克门就事实陈述部分重写一份“修正稿”后者迅速拿出一份言简意赅、直截了当的初稿。

尽管在附言中说了客气话,但当伯格发现自己起草的判决意见的核心部分已由别人代劳时,意外之余,也很有几分不快。布莱克门7月12日附在初稿上的那封信,令他非常不安。

亲爱的首席:

您在7月10日的信中,诚挚邀请大家提出建议。据此,我对事实陈述部分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呈您参考。

请相信我,这么做只是基于合作精神,并无批评之意。我非常体谅我们所有人正承受的压力。

由衷诚挚地,哈里

收到布莱克门的初稿后,斯图尔特迅速给伯格发去一份备忘录,并将复本抄送其他大法官,他将初稿称为一份“完美精炼之作”这份备忘录是一个明确信号,意味着“布莱克门版”的意见将成为最高法院意见的一部分,7月24日,“美国诉尼克松案”(United States v.Nixon)宣判,至少从形式上给外人的感觉是,判决由伯格一人起草。这一天,布莱克门的秘书转来一则他的小女儿的留言:“苏西来电说:‘谢谢。’”

多年后,布莱克门谈到此事对沃伦·伯格的打击。“那一定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捱的一个夏天,”他回忆道,“怨恨与误解不期而至。”伯格对那个夏天发生的事“一直怀恨在心”尤其是布莱克门,居然与他人联手,试图从伯格手中拿走此案。“从那以后,我们俩就正式分道扬镳了,”布莱克门说,“我太了解沃伦·伯格了,在某些方面,我比他本人更要了解他。”

布莱克门的这番话,默认了两人的友谊已近完结。出于谨慎,又或情感方面的考虑,他并未多言。后来,再有人公开问及他对伯格生活或事业方面的评价,他总会用怀旧的口吻竭力褒奖其成就。事实上,如果回溯至代顿的布拉夫年代,乃至上诉法院时光,他对两人绵延数十年的友情,确实有缅怀之意。更重要的是,大法官们向来把最高法院视为一个大家庭,作为一名绅士,布莱克门当然不会自曝家丑。

不过,一旦回到办公室这样的私密空间,他从不掩饰自己和伯格的紧张关系。从他的笔记中,可以读到他潦草写下的对伯格观点的批评。就连他的法官助理,也或是自发,或是被鼓励,时有针对首席大法官的不敬之词。“毋庸讳言,首席对这起案件的看法简直荒谬可笑。”1977年,理查德·威拉德在一份写给布莱克门的便函中,批评了伯格在一起劳动法案件中的观点。1986年,伯格关于“卡拜拉诉布洛克案”(Cabana v.Bullock)的意见传阅期间,帕梅拉·卡拉兰告诉布莱克门:“首席的意见已开始传阅,他就像那些极端保守的波旁派,紧紧揪住老观念不放,固执己见,拒绝吸收任何新资讯。”

作品简介:

哈里·布莱克门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长大,与沃伦·伯格儿时即是好友。伯格成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后,推荐布莱克门进入最高法院,两人亲密无间,被并称为“明尼苏达双胞胎”。然而,由于政见相异,布莱克门与伯格最终渐行渐远,直至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布莱克门也从一名保守派人士,成长为自由派大法官的领军人物。《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普利策奖得主琳达·格林豪斯借助布莱克门去世后留下的50万份个人文献,翔实叙述了布莱克门与伯格的决裂经过,生动刻画了前者在堕胎、死刑、种族平权等案件中的内心挣扎与立场变化,揭示了最高法院重大判决的决策内幕。

作者:琳达·格林豪斯

翻译:何帆

标签:琳达·格林豪斯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法学法律美国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最热门章节:
1封底2参考文献说明3第十章 华丽谢幕4第九章 被神化的“女权斗士”5第八章 拯救“罗伊案”6第七章 死刑反对者7第六章 大风暴纷至沓来8第五章 渐行渐远渐无书9第四章 遭遇“罗伊案”10第三章 最高法院"老三号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