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饮之属 冰激凌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饮之属

冰激凌

牵着幺女双双走在淡水老街,加入围观的人群,看一个老外在卖“土耳其冰激凌”,游戏的成分似乎高于品尝的成分。双双说她也要玩,那老外用长勺装好冰激凌递过来,却总是在你伸手拿取时,变戏法般,那球冰激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总是玩得消费者尴尬又莞尔。

冰激凌总是带着欢乐性质,不知为什么,吃完冰激凌总是想唱歌。

我三个亲密的女人都嗜冰。秀丽割扁桃腺、生产后,病房的冰箱里都储备着几桶冰激凌。冰激凌能令人忘记疼痛。长女珊珊幼小时,有天我为了讨好她,买了一堆“旷世奇派”“杜老爷甜筒”和“情人果脆棒冰”存放在冰箱,可惜她过敏,妈妈规定暂时不能吃冰,这个乖女孩强忍舔食的冲动,仰望着冷冻柜,楚楚可怜地央求:

“爸爸,抱我看冰。”

珊珊求学的过程,每次考完试,犒赏自己的方式是,要求妈妈带她搭捷运到SOGO百货,也不到处逛逛、购物,直接就去吃一球Häagen-Dazs,吃完抹抹嘴说:“回家吧。”

冰激凌的意象之于她,几乎等同于百货公司。这种冰晶小而柔软的甜品,以松软、甜美、冰凉的形式和内涵,连接了每个人的记忆,吾人从乳牙吃到假牙,世间大概很难有任何舌头能抵拒这种绵密细致的零食。我有时翻阅三个女人的照片,发现比较甜美的表情,多是吃完冰激凌之后拍的。

早年美国的“福乐”“三一”冰激凌,本土的“小美”“义美”冰激凌,陪伴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岁月,尤其中年以上的人,多有追逐单车卖冰激凌的喇叭声,也不免会怀念隔壁街坊制冰的马达声,这些声音是五六十年代生活的主调。

冰激凌之所以能独具绵密细致的口感,源自里面的乳脂成分,乳脂含量直接决定冰激凌的质量,然而高乳脂却对温度非常敏感,稍微失控即口感全毁。

“杜老爷”是台湾中价位冰品的第一品牌,我偏爱其甜筒和旷世奇派,这两种冰品的开拓性强,充满想象力和创意。我尤其欣赏其甜筒的外皮,花生结合巧克力,总能表现令人迷恋的香味;加上里面的冰激凌和包覆冰激凌的脆饼,结构完整,不像一般饼皮容易塌软,非但能隔绝水分,亦有效延长了香气,强化了风味。成功的营销和绝对的市占率,使杜老爷甜筒形同锥形饼干冰激凌的代名词。

旷世奇派是我家的常备雪糕,特别是榛果那堤、巧克力两种口味,冰激凌之外披覆巧克力,巧克力之外再黏附口感甚佳的饼粒,三层式组合在台湾的雪糕界是创举,甜味的层次丰富。

住家附近有几间生意兴旺的麻辣火锅店,店门口都摆设巨幅广告立牌,昭告过往路人:里面供应有Häagen-Dazs、卡比索、莫凡彼……很多人选择火锅店,是以冰激凌为指标;很多麻辣火锅店唯一的美德,是无限量供应这些名牌冰激凌,双双就是为了冰激凌才爱上火锅的。我经验过不少糟糕的麻辣火锅店,食材、卫生、口味都粗不可耐,所幸有名牌冰激凌坐镇,使人们宽容了火锅的低劣鄙俗。

“卡比索”是我的新欢,其口感组织细致,甜度准确,堪称台湾冰激凌的骄傲品牌,它亦属南侨集团旗下的“皇家可口”,曾代理Häagen-Dazs十年,制造、营销的经验丰富,难怪出手不凡。我较常吃草莓、花生巧克力和“烈火情人冰激凌”,后者内含兰姆葡萄、香草与巧克力布朗尼三球冰激凌,用俄罗斯伏特加与柑橘酒烧至沸腾后点火,浇上巧克力,冰火交融,呈现刺激的味觉感受。

八十年代,台湾犹是冰品低度开发市场,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约在一点一升上下,远低于香港的六至七升。人们只有夏天才吃冰,也无特殊偏好,冰品皆在三元至五元之谱。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酱之属 冈山豆瓣酱2酱之属 橘酱3酱之属 黑豆酱油4酱之属 酱油膏5卵之属 阿婆铁蛋6卵之属 菜脯蛋7卵之属 茶叶蛋8果之属 臭豆腐9果之属 豆花10果之属 姜汁番茄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