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莱拉_6

玛丽莲·罗宾逊
外国小说
总共11章(已完结

莱拉 精彩片段:

6

肚子越来越大,她就坐在自己屋子里的那张桌子旁边,想事儿。他不在家的时候,她觉得那么孤独冷清,总是将房门反锁着。他从来不进她的房间,从来不讲《以西结书》,也没再问她关于多尔的事。就连把那把刀子还给她的时候也没有。她提到那件事的第二天早上,早餐桌上,奶油罐和砂糖碗之间就出现了那把刀。刀身和刀柄折叠在一起,没有什么危险。她一直把那把刀放在那儿,直到他对她更了解一点才把它收起来,似乎怕他想知道那把刀搁在哪儿了。多尔把刀磨得飞快,刀刃甚至有点磨损,不再闪光。只剩下莱拉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她就打开那把刀。多尔的耐心和恐惧仿佛都渗透到刀刃里。她常常往磨刀石上吐一口唾沫,然后便传来沙沙沙的磨刀声。多尔一边磨刀,一边想自己的心事,直到把刀磨得锋利无比。“不关你的事儿。”她经常这样说。可是有一天晚上,她却说:“你最好拿着这把刀。把它冲洗干净。有机会的时候把它藏好。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用它。”

这是多尔留给她的唯一的物件儿。这件东西太好了,不能扔掉,太危险了,不宜保存。可是,除此而外,她还能有别的什么选择呢?刀柄是鹿角做的,因为不知道有多少人用过,磨得溜光,上面还有污渍。刀柄的形状抓在手里正合适。多尔从来不是某个物件的第一个拥有者,如果她能避免,也从来不是最后一个使用者。总有东西可以拿来交换,哪怕只是帮人家干活儿换来的。每一样东西背后的故事都是某个女人是从某个家伙那儿弄到的,而他也是从别人那儿偷来的,其实也不能真的算偷。因为那个女人还没来得及用那玩意儿。那家伙知道,她是在一位堂兄要死的时候,从他家拿走的。堂兄还有别的兄弟,所以,她没有权利把刀拿走。而那个家伙对刀没有好感,就很便宜地卖了。

每一样东西都因为使用或意外而带上污渍或者磨损的痕迹,就像一张脸或者一只手。有些东西你不能不尊重,那把刀就是这种东西之一。有时候一位陌生人会在火堆边盘腿坐下,就像那些如果想走立马就可以起身离开的人那样。他们会查看他背上背着什么。有可能什么都没有,也可能是任何东西,就像吹来的一阵风。有时候,他会带着这样一把刀,仿佛在说“我连一只苍蝇也不会伤害”!那副样子会让多恩瞥一眼亚瑟,然后他们就会花很长时间,小心翼翼地送他上路,生怕惹他生气,因为他看上去就是那种一有机会就会找茬打架的人。蛇、刀、陌生人、漫天的乌云——你的身心感觉到什么。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也许正在去什么地方作恶的路上,碰巧从你身边走过。可你怎么能知道呢?也许曾经有二十个人拥有过那把刀,可是只有一两个人用它伤害过人。一次刺杀不会给刀留下“疤痕”。一把刀不会“厌烦”自己被制造时的意图。

她很难过,那块围巾已经荡然无存。本来那会是给老人讲述多尔的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话题。多恩把围巾扔到火堆上的时候,像变魔术一样,眨眼之间便灰飞烟灭。火舌还没有舔到他的手,围巾就着了。因为那围巾已经磨得不成样子,有的丝线纠结到一起,留下一个个窟窿透着亮。星星点点的灰色还残留着一点粉红,让人想起那曾经是玫瑰花的图案。他连那块破围巾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明白为什么她们一直珍藏着它。它已经派不上半点用场,只能纪念她们共同度过的岁月。在莱拉和多尔眼里,没有比失去这块围巾更糟糕的事情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对于事物这是正确的。对于人也是正确的。确实如此。所以那把刀被老人放下之后就一直没人动过——在厨房的桌子上,紧挨砂糖碗。那个碗缺了盖子和柄,是那个叫约翰·埃姆斯的男孩儿打坏的。他的母亲和父亲还记着那一天。因为暴风雪,孩子们都待在家里。厨房最暖和,大伙儿便都聚在那儿,他们正在烤面包。这样的天气孩子们都急着出去玩雪。老牧师说,他希望永远记住这一天。并不是因为暴风雪的日子那么少见,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常聚在厨房。而是因为,他们使得父亲满脸严肃,使得母亲满心悲伤,所以他们心里也不快乐。莱拉对孩子说:“世界已经存在了那么久,什么东西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你要小心谨慎。实际上,你从来都不会知道自己手里握着什么。”她想,如果我们在这儿待着,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坐在桌子旁边。我忙着做饭给你吃。窗外雪花飘飘,看到我们在这儿待着,老牧师那么高兴。他会到书房里为这一切祈祷。窗台上,天竺葵开得正盛。红色的。

不要不知足。她对自己说。多尔讨厌下雪。

她像想别的任何东西一样,还在想以西结。那个男人抱起扔在旷野里的婴儿。那时我用水洗你,洗净你身上的血,又用油抹你。☾1☽那血污只是没有人照顾你的耻辱。为什么这会是耻辱?孩子只是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或者不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无法避免。从小棚屋传来那个女人呼唤她们的声音也许是莱拉想象出来的。她永远不能去问。多尔说:没有人会来找她。有一段时间真的没人来找她。莱拉一定希望有人呼唤她们。看到她已经远去,那人心里一定会感到一丝遗憾。

为什么这很重要呢?小时候,多尔把她抱起来的时候,洗刷了她的耻辱,当然只是一部分。她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见到她了,甚至不知道她们俩居然在同一个城市。那天夜里,多尔突然浑身是血出现在她的面前。多尔瘦骨嶙峋,睡不着觉的时候就磨刀,虽然那把刀已经非常锋利,她还在不停地磨。有时候,莱拉会在睡梦中被磨刀声惊醒。多尔总是随身带着那把刀。她把它插在绑腿上,要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拔出来。那天夜里,多尔终于回到她身边时,面色苍白、浑身颤抖。莱拉给她洗了半天,才找到伤口。她一直藏在什么地方,直到天黑才敢回来。她的连衣裙宽松,所以刀口上流出来的血没有和布粘到一起。那血也不都是她一个人的。也许大部分是别人的。可怜的老妇人好像为自己还活着没死很是羞愧。她说:“我真不愿意给你找麻烦,孩子。”她说,“我和他打起来之后,心想这回肯定完蛋了。我以为我今天早晨就会死,或者死在来这儿的路上。现在就不知道了。”于是莱拉尽量让自己温柔,多尔尽量让自己勇敢。到处都是血迹。第二天早晨,警长来了。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你这个年纪的老太太会持刀打斗。”多尔挣扎着说:“他也不是个童子鸡呀,怎么那么不经打。”警长笑着说:“看起来你肯定是赢了,他毫无疑问输了。你们俩都够呛。”他是在拿这难得一见的刑事案件“自娱自乐”呢。多尔也知道。她的脸和手已经洗干净,头发也梳得溜光,那一堆破烂衣服藏到了床下。所以那种惨状已经看不到了。莱拉用那把沾满血污的刀划破多尔的裙子,包好伤口之后,又用别针把那道口子别好,这样一来至少不是衣不蔽体了。他们拿来一副担架。

警长说:“她是你妈妈?”

莱拉说:“不是。只是帮忙。她找到我的门上。”多尔盯着她看。也许莱拉只是累了。但是,从那一刻起,她就想到什么说什么,真假难辨。

“她那把刀在你手里吗?”

“我没见过什么刀。估计她来我这儿的时候没有带。”

“好了,”他说,“我们得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那玩意儿一定削铁如泥。”

莱拉说,我把那个该死的玩意儿藏在长袜里了,紧贴大腿——那块地方是密苏里任何一个姑娘藏东西的首选之地。估计也是你想看的“首选之地”。她也许甚至会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脱给你看。她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撒谎,是因为多尔用那样的目光盯着她。警长说:“有人取担架去了,看来我们得把她抬到监狱里去了。”多尔闭着眼睛,抿着嘴,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显得心满意足。她甚至都没有转过脸去掩饰那块疤痕。她说:“要是恶有恶报的话。”磨那把刀的时候,她也许一直在想,用它砍哪儿最合适呢?一两刀就得让他见血。现在,倒是如愿以偿了,只是他没把她也杀死。至少没有让她立刻就死。他们把她往监狱里抬的时候,莱拉躲在后面,从长袜里拿出那把刀,藏到多尔来找她时必经的那条小巷里一个接雨水的桶后面。如果有人来找,肯定能找到。多尔被抬走三周后,人们不再议论她的事情了,莱拉又把它取出来,塞到长袜里。

人们说,多尔非常虚弱,不适合接受审判。她的伤口好了一点之后,警长在他办公室前面的人行道上摆了一把摇椅。每天下午,让她坐在椅子里晒太阳,她的腿上盖一条毯子,身上穿着不知道什么人给她找来的一件肥大的棕色长裙。人们来看她的时候,她也看着他们,镇定如常,俨然一个骄傲的老野蛮人。脸上那块疤痕就像她不愿意洗掉的血污。他们和她保持一段距离,尽管谁都知道,她的脚脖子被铐在椅子上。莱拉尽可能多地来看她。多尔用同样的目光看着她,什么也不说,只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后来,警察忘了把她的脚脖子铐在椅子上,或者他们想让她知道,法律也拿她没办法。总之,有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她就不见了人影,拄着他们给她的那根拐杖,消失在森林里,或者玉米地里。他们说她活不了多久,也走不了多远,但是没找到她。莱拉也没找到她,后来,便下了大雪。

作品简介:

《莱拉》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透过埃姆斯牧师的妻子莱拉的流浪生涯和婚姻生活,审视了苦难和救赎的关系。

莱拉自小生病、被穷苦的家人漠视,直到她被黑人妇女多尔窃走,同为命运的弃儿,她们在大萧条时代靠出卖劳力为生,漂泊不定却又紧密相依。多年后,莱拉家人对她展开恶意的追捕,让多尔不惜选择杀人、逃亡。莱拉孤身踏上孤苦而污秽的流浪之路。直到有一天,身无分文的她走进雨中的教堂,遇见在圣坛上布道的牧师埃姆斯……

一段恋情,一场辩论,一次洗礼。基列宁静的生活,仍无法抚慰即将为人母的莱拉。她和丈夫埃姆斯,两颗破碎的灵魂,如何能够学习接纳对方……

信仰告诉我,上帝和人类一起分担贫穷\痛苦和死亡。这只能意味着,这些事情充满了尊严和意义。而相信这些,需要坚贞的信仰,需要把那些看似荒唐可笑的行为当作理所当然。—— 玛丽莲·罗宾逊

人们必须受苦,才能在恩典到来时,真正体会到那是天恩。

《莱拉》 的荡气回肠体现在其谦卑的风格之中,也正是这种谦卑,让基列三部曲成为美国文学最令人难忘的一章。——《华尔街日报》

在罗宾逊的叙述里,上帝从未如此动人过,但故事的核心是人的种种经验。莱拉和埃姆斯都是孤独的灵魂,被悲伤和痛苦碾碎,但他们学会了如何接纳另一个人,并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与拯救。——《卫报》

这也许会是你读到的最羞怯、严肃而迷人的小说。——《华盛顿邮报》

作者:玛丽莲·罗宾逊

翻译:李尧

标签:玛丽莲·罗宾逊基列三部曲莱拉美国外国文学基督教信仰

莱拉》最热门章节:
1102938475665748392101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